让唐玄宗栽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杨贵妃有何高招

众所周知,唐朝人们以肥为美,将“丰肥秾丽、热烈放姿”作为审美取向 。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正因为体态丰腴,备受唐玄宗宠爱 。那么,唐人为何以肥为美?杨贵妃又是何样“丰满”?
唐人为何以肥为美
我们首先要说说唐朝时期的社会情况 。众所周知,大唐盛世所呈现出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不仅人民丰衣足食,而且国内GDP在当时国际范围内也首屈一指 。正如诗圣杜甫在《忆昔》中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在丰衣足食、吃饱穿暖的情况下,“心宽体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另外,唐代时期的外交工作也做得超级棒 。据史料记载,当时与大唐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不下130个 。不同文化的影响与经济交流,使大唐形成了“开放国门、兼容并包”的态势;最后,当时统治者的血统与偏好,也是影响人们审美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知道,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族 。这么说来,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 。众所周知,鲜卑作为游牧民族,习惯骑马打猎的生活方式,而彪悍、健硕的体魄正是这种生活所需要和造就的 。因此,唐朝国君喜爱丰肥的女性,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血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皇室的标杆效应,自然会影响到普罗大众 。
网络配图
其实,我们把眼界放得更宽一些,就会发现“丰肥秾丽、热烈放姿”这一审美取向,在唐朝不仅只针对女性,而是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唐人喜爱牡丹,而牡丹的象征正是高贵丰满;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无不膘肥臂圆;而当时的大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 。则以“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著称 。
再透过史书,放眼大唐的城市建筑,则会发现当时的马路非常宽阔,宫殿异常宏伟……这一切,最终都凝聚在了“丰肥秾丽、热烈放姿”这一审美标准上,体现了大唐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国貌 。
杨贵妃何样“丰满”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因肥美而著称 。在了解了唐人以肥为美这一大背景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杨贵妃为何那么胖,却还深受唐玄宗宠爱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杨贵妃到底有多胖呢?”
关于此点,因为杨贵妃身为唐玄宗的爱妃,相信当时是没人敢提杆秤把她吊在上面称一下的,所以正史中均无记载 。据野史中考证,有两个说法 。一说她身高1.64米,体重138斤;另一说她身高1.53米,体重120斤 。但杨贵妃身高到底多少、体重究竟几何,至今无法考证,只能从唐诗、书画等艺术作品中觅得一丝痕迹 。
【让唐玄宗栽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杨贵妃有何高招】千百年来,人们对杨贵妃体貌的基本判断,主要源于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的一句诗:“短长肥瘦各有态 。玉环飞瘦谁敢憎 。”后来,由这句诗又衍生出“环肥燕瘦”这一成语 。当时苏轼老先生本意只是用“环肥燕瘦”来比喻书法作品风格各有所长,但后人却从中对杨贵妃的体貌有了基本判断,认为她是肥的;另有白居易的《长恨歌》,虽说对杨贵妃肥与不肥没做过多描述,但一句“温泉水滑洗凝脂”,其中“凝脂”二字,不仅能让人体会到杨贵妃的丰腴,也能感觉到她的肤色洁白如如脂 。
网络配图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杨贵妃不可能因为一个‘肥’字,就把唐玄宗弄得五迷三道、走火入魔一般,连江山都不顾?”那么,她究竟美在哪里?
首先,杨贵妃体态的“肥”,绝不是臃肿、粗壮的那种,而是一种丰满的富态,能给人一种丰柔细腻、恰到好处的美感 。而这种“健美”的身材,和她爱运动有关 。据史料记载,杨贵妃不但舞技高超,还喜欢各种运动 。众所周知,她最擅长跳《霓裳羽衣舞》,跳起舞来,优美的身姿常常让唐玄宗如痴如醉 。大诗人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一诗中如此描写:“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可见杨贵妃跳起舞来,身姿是相当优美 。而舞蹈作为一种健身方式,可以使女性体态优美,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杨贵妃在宫中还专门设置了攀绳网、横云梯、木马、爬圈、幌木等多种运动器械,供自己健身、表演使用 。这些方面,足以保证她具有“肥而不腻”的体态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