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嫁给皇帝做后妃了么?林黛玉真实的结局

《红楼梦》中黛玉的人物命运其实是惊人的 , 黛玉是否为了救宝玉和贾家 , 最终嫁与帝王家做了后妃呢?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 。黛玉的住处又名为潇湘馆,湘妃竹泪痕斑驳,有着一段爱情的传说暗在内里 , 故而,潇湘妃子 , 肯定象征着一种做了皇妃的黛玉的无奈悲凄的人物命运 。——妃子 , 正好暗合了她将来的命运是做皇妃甚至皇后 。这一点上 , 脂批语中就有提到“红楼掩面人” , 正是指《红楼梦》中那个颇好掩面哭泣的林黛玉 。而“青冢骷髅骨”却是指王昭君 。青冢即指昭君墓 。以匈奴的番王喻雍正 , 以嫁了匈奴番王的汉族女子王昭君喻林黛玉 。而《红楼》中林黛玉的原型其实正是被迫嫁与雍正为妃的竺香玉 。
网络配图
黛玉在贾府面临灭顶之灾之际 , 以“和亲”嫁与帝王家而救贾家阖府老少 , 救宝玉时 , 黛玉为了心爱的宝玉 , 最终忍痛答应自己做为牺牲品 , 而救宝玉不死 。为什么如此说?——因为 , 中国有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 。士 , 即是文人 。而在黛玉的身上 , 其实就有“士”的成分 。比如刘姥姥在游大观园时,其实 , 就是把潇湘馆黛玉的居处 , 当成了“哥儿的书房” 。黛玉最终能牺牲自我而和亲 , 而且终使贾家能得以暂时的苟延残喘 , 或者至少宝玉没有送命 , 应该和黛玉入宫和亲有关!为宝玉 , 为“恩人”的贾家牺牲自我 , 有文人的“为知己而死”的精神 , 这个分析 , 也应符合黛玉的人物个性 。中国的文人 , 其实 , 无论今古 , 本质上大多都有“士”和“侠义”的成分 。
因为 , 具有中国文人遗传或是家传特质的黛玉 , 应该不能完全逃脱这一定律 。而且 , 无论是她潜在的气质和禀性 , 还是仅仅为了爱情的缘故 , 她亦当如是选择!她也只能如是选择!林黛玉的“入选”条件相符 。“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 。按当时的价值观取向 , 与世袭官爵、声势显赫的贾府相比,毫不逊色 , 而比起四大家族之一 , 却是大商贾的薛家更加尊贵——黛玉的父亲因膝下无子 , 故而 , 将她从小充男儿养,不重女工而教读书 。因此 , 林黛玉身上极少脂粉气,而书卷气十足 , 这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中国的文人 。
网络配图
另一个证明黛玉的人物命运是被选妃 , 在红楼中还有一个可以得到印证的地方:黛玉曾在酒会上自掣的花签是“芙蓉” , 而宝玉又曾作《芙蓉女儿诔》 。芙蓉诔本为悼晴雯,而晴雯是黛玉的影子 。脂评中有对此诔“明为悼晴雯 , 实为阿颦作谶”之评 。而且 , 红楼中关于宝玉祭悼晴雯一回中有这样的描写 , 宝玉与黛玉争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这一段 , 实际上是暗喻了冰雪聪明的黛玉 , 肯定突然从中看到了自己某种命运结局……
【林黛玉嫁给皇帝做后妃了么?林黛玉真实的结局】林黛玉命运凄惨忧郁过度而死 。在红楼中我们看到“金陵十二钗”人物命运 , 其实每一个都是悲剧:每个人想要的结果 , 偏偏不能得以实现;而另一个人不想要的结局 , 却又偏偏会降落到头上——比如宝钗 , 她最早的梦想和渴望 , 其实并不是做什么“宝二奶奶”而是留京待选 , 做贾妃那样的风光人物 , 光宗耀祖 。她在贾妃省亲的整个活动中 , 不仅显超乎寻常的激动也显得很张扬 , 然而 , 她的这一伟大梦想却始终未能实现 。末了只得退而求其次 , 做一个宝二奶奶的 。笔者以为 , 其实 , 她未能被选入皇宫的原因 , 应与她们薛家虽是巨富却已没有功名有关 。而黛玉 , 则恰好符合帝王家择妃的“门第”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