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用人之道有什么缺陷?大将们总是造反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邦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
“汉祖起丰沛,承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 。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 。这是唐朝诗人王硅赞美汉高祖刘邦的一首诗中的几句,对刘邦的才华和功业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 。的确,刘邦能从一个出身寒微的乡村无赖汉,经过数年奋斗,最终鲤跃龙门当上天下之主,本身就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史诗 。
《史记》记载,刘邦当了皇帝后,有一次与大臣们闲谈,他问大家:“吾所以有天下者何?”让大家讨论一下他的成功秘诀 。大臣们畅所欲言一番后,刘邦最后做了一番精辟总结,他认为他之所以能战胜秦朝和项羽,根源在于他的用人之道 。张良、韩信、萧何等人才,都是一世之杰,却都能为他竭忠尽智,“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可以看出来,刘邦对他的用人之道颇为自诩 。不可否认,刘邦在识别人才、招揽人才、驾驭人才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 。在楚汉争霸中,刘邦长期处于劣势,而天下英才却舍弃实力雄厚、占尽上风的项羽,而甘愿前来投奔他,就很能说明问题 。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天下无十全十美之事,刘邦的用人之道也同样未能例外 。刘邦的用人之道有一个大缺陷,在开国之后,这个缺陷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昔日那些忠心耿耿的大将们,与刘邦的关系很快恶化,并且接二连三背叛了他,起兵造反之事屡有发生 。
开国功臣接二连三起兵造反的现象,在其他朝代如唐、宋、元、明、清都极为罕见,但在刘邦时代却成了司空见惯之事 。如果仅仅是个别现象还无可厚非,但如果集中成批出现,恐怕就值得深思一番,充分证明,刘邦的用人之道存在很大缺陷 。
公元前201年,大将韩王信率先起兵造反,把边防重镇马邑献给匈奴,还联合匈奴骑兵攻打太原 。刘邦亲自带领大军前往征讨,结果被匈奴人包围在白登山差点回不来 。
公元前197年,代王陈豨起兵造反,刘邦再度御驾亲征 。陈豨造反差点引发恶行连锁反应,一代战神韩信居然也与陈豨暗通消息,“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准备起兵响应陈豨,结果被吕后发觉,设计处死韩信 。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造反 。英布是汉初有名的战将,史书称他“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他的部下都是精悍的老兵,“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与项羽的部队战斗力相似,一度给刘邦造成很大麻烦 。
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也起兵造反 。燕王卢绾与刘邦的关系非同一般,他和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人从小玩到大,一路跟随刘邦历经坎坷,同甘共苦数十年,最后也与刘邦兵戎相见 。
刘邦的用人之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昔日同生共死的老弟兄,为什么纷纷弃他而去,甚至翻脸成仇?
纵观这些人的一生经历,就可看出端倪 。刘邦在开国战争中,经常采用极为丰厚的物质利益来提升部下作战积极性,如《史记》所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
刘邦为了最大限度刺激部下的积极性,把“裂土封王”这种其他朝代轻易不会使用的手段当成家常便饭,动不动就把武将分封为一方藩王,可以占据成百上千里的土地,俨然成为国中之国 。武将们当然高兴了,但是这种做法却后患无穷 。
到了和平年代,众多的藩王大将依旧手握重兵称霸一方,已经成为威胁到汉王朝国家安全的一大隐患 。这样一来,刘邦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明里暗里限制、剥夺藩王大将们的实力和地盘,以巩固皇权 。如此一来,双方矛盾油然而生,火拼最终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