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承宗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孙承宗的传奇典故

孙承宗 , 明末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 , 民族英雄;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
一、外财不富苦穷人
孙承宗小的时候 , 家里很穷 。照理说读不起书 。但孙承宗的父亲孙麒深知没文化就不能成才 , 就省吃俭用 , 哪怕从牙缝里抠也要供孙承宗上学读书 。于是就送他到城西关学堂去念书 。
同学读书的儿童内都是官宦富家子弟 , 他们瞧不起孙承宗 。恰巧有段时间班级里经常失窃 , 不是丢东西就是丢钱 。这帮富家子弟就怀疑上了孙承宗 。于是他们就去到先生那里“告状” 。要求把孙承宗赶走 。
教书先生是个很有学问的宿儒 。在他眼里 , 孙承宗虽说穿着破旧 , 生活贫寒 , 但聪明用功 , 品德优秀 , 便从心里十分喜爱 , 觉得孙承宗是可教之材 , 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栋梁 。
富家子弟们“学舌”说孙承宗偷东西 , 老先生根本不信 。他摇着头 , 笑嘻嘻地说“我敢担保 , 孙承宗决不会做那样的事 。”一些学生不服气 。老先生就出了个主意 , 说咱们试他一试 。
第二天清晨 , 老师拿了一锭银子放在教室门口 , 然后和几个学生躲在教室后面 , 隔着窗户监视 。
孙承宗背着书包走进教室 。一眼就看见了地上的银子 , 便随手捡了起来 。同学们以为他要装进自己的衣袋 , 但只见孙承宗叹了一口气 , 说了一声“外财不富苦穷人” , 就又把那锭银子放在原地 , 坐到自己的桌前去读书了 。
从此 , 学堂里的孩子们都知道了孙承宗的高贵品德 , 孙承宗成了大家的榜样 。
二、大寺坑的蛤蟆
在高阳县 , 有一句只有本县人才能听懂的歇后语 , 叫作“大寺坑的蛤蟆——鸦雀无声 。”或者是“大寺坑的蛤蟆——干鼓肚儿发不出声” 。
这个歇后语有点来历 。
高阳县地处九河下潲 , 原本是多水的地方 。早年间 , 河流纵横 , 洼塘遍地 , 到处是芦苇水荡 。水多青蛙就多 , 那时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 , 人们每天都在青蛙鸣唱中生活 , 有经验的人 , 还能从蛙唱中听出当年的年景 。如果听到蛙阵中传出:“儿啊 , 苦啦 , 上船 , 走啦!” , 那这一年定遭水涝 , 准备下船只木筏 , 外出逃荒要饭扛长活去吧 。如果听到的声音是“一石 , 八斗 , 一石 , 八斗!”这一年就会风调雨顺 , 稳获丰收 。连青蛙都预报产量了 , 一亩地能打一石八斗粮食 , 这在当时已经是难得的高产了 。
孙承宗小的时候 , 在县城西关的学宫读书 。学校旁边有一个大寺庙 , 大寺庙旁边有一个大水坑 , 人们就管这个坑叫大寺坑 。大寺坑边上长满了芦苇 , 芦苇里头有无数青蛙 。这些青蛙原来也和其他地方的青蛙一样吃饱喝足了 , 整天鸣叫鼓噪 。此起彼伏 , 阵阵不停 。
这一天 , 孙承宗正在学宫读书 , 读到紧要处 , 不禁掩卷沉思 , 思考书中的玄机和奥理 , 正有一股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 , 转眼就会稍纵即逝之间 , 忽然从大寺坑传来一阵讨厌的蛙鸣 。孙承宗的脑海顿成一片空白 , 奇思妙想倏尔无踪 , 雅词佳句再也难寻 。承宗不禁大怒 , 觉得这一坑青蛙的鸣叫不但影响了自己读书的注意力 , 也干扰了全学校同学们的学习 。于是回过头向大寺坑的青蛙们大喝了一声:“别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