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项羽有杀叔之仇的章邯为什么率兵投降项羽?

司马欣便是章邯派去咸阳禀告秦二世巨鹿战况的一员手下悍将 。然而司马欣此次咸阳之行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凶险万分 。因为他差点儿就掉了脑袋 。
司马欣快马加鞭赶到京城后,就直接就去找秦二世 。然而,他很快就悲哀地发现,虽然他在战场上跟着章邯出生入死好几年,也算是风流人物了,但此时连皇宫的大门也进不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领到赵高签发的许可证,宫中的卫士就不给放行 。
见皇帝还要赵高许可,司马欣这时才感到事态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看来朝廷果然如传闻中的一样,朝中大权被赵高独揽,秦二世早已被架空了,只是他自己身在云里雾里还不知道罢了 。
虽然这明显有违常理 。但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没办法,司马欣只得去找赵高了 。
他一连数天到赵府都吃了闭门羹 。
后来他悄悄地塞了一些碎银给那些门卫,有钱能使鬼推磨,看在银子的分上,那些门卫就悄悄地告诉了他一些实话,他们主子(赵高)是抱定主意不会见他的,想拿去见皇帝的许可证,还是省省吧 。
不让自己见皇帝,这明明是心中有鬼啊 。司马欣不敢再逗留了,于是,他连夜就逃出了咸阳 。
因为是夜里赶路,他走着走着竟迷了路 。可世上的事就是这样,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倚,正是由于他的迷路却捡了一条命 。赵高本来就打算这几天把司马欣就地解决了,惊闻他连夜出了咸阳,情知不妙,马上派人来追,可惜他们派的追兵走的是阳光大道,自然就没有追到他了 。
司马欣如实汇报了咸阳的所见所闻,章邯的心悲凉到极点 。果真不出他所料啊,他南征北战这么多年,换回的就是这样无言的结局!看来大秦王朝真的气数已尽了 。
一个可怕的想法在他脑海里产生了,他自己也为这个可怕的想法吓了一跳,是啊,如果这个想法付诸实际行动的话,就意味着他一世英名将彻底毁了 。然而,除了这样,他又能怎么样呢?进退两难,章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
正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信 。信使告诉章邯,派他送信的主人叫陈余 。陈余,一个大家都并不陌生的名字,一个识大局顾大体却被自己的结拜兄弟张耳误会至深的人 。巨鹿之围被解后,因为误会一时间无法消除,他和张耳之间的关系甚至发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于是他黯然地带领手下士兵归顺于项羽麾下 。
这封信是他和范增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才完成的 。主题只有一个字:和 。直到这封信送出,他们都瞒着不让项羽知道 。
为什么要瞒着项羽呢?原因很简单,章邯当初杀了他叔父,项羽对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在还没有弄清章邯心里的真实想法前,还是先瞒着项羽好 。
这封信充分展示了陈余作为“和平大使”的非凡才华 。
首先从秦初的名将蒙恬说起,说他如何如何有功,又如何如何被赵高害死,然后故事的主角一下子换成赵高了,说赵高如何如何独断专行,又如何如何指鹿为马 。直到最后,才说他(章邯)如何如何英勇,如何如何精忠报国……
这封信如果站在现代文学角度来看,信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 。归纳如下:
对比:拿当年劳苦功高的蒙恬来跟同样劳苦功高的章邯来比,蒙恬最终落得个诬陷惨死的境地,那么你章邯的结果会不会是一样的呢?
暗喻:在指鹿为马的事上大做文章,说朝廷已被赵高独揽大权,黑暗至极 。如果此时再把巨鹿比喻成“鹿”,那么“马”又是谁呢?
夸张:章邯如果答应求和,他手下二十余万秦军就可免遭生灵涂炭 。一名秦军士兵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如果只算上最亲近的五个人,二十余万士兵就将影响一百万人的命运啊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