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项羽有杀叔之仇的章邯为什么率兵投降项羽?( 二 )


章邯看完这封信,怔了良久,才把它交给了司马欣 。
这信若是让朝廷知道了是要砍头的,司马欣是聪明人,自然已明白章邯心里的真实想法了 。其实经过这一趟咸阳之行,他心里也早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只是一直还没敢说而已 。看来,现在已不用再隐瞒了,他重复了一下那个字:和 。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章邯终于决定求和 。
对于这个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的乱世枭雄来说,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从当年的不败到连败,项羽已注定是他命中克星 。即使这样,他仍然没有想过背叛朝廷,此时如果朝廷能给他一点支持和安慰,他一定会拼了老命和项羽继续斗下去 。然而,朝廷除了一封陈述他剿匪不利督促他火速歼敌的诏书外,什么都没有 。赵高早已把秦二世玩弄于掌心 。那么他呢?国已不国,胜了又如何,败了又如何?他不过是一枚被赵高任意摆布的棋子罢了 。胜了得不到应有的荫封(极有可能因功高盖主而被砍头),败了就是替罪羔羊死无葬身之地 。无论胜负,他的命运都是一样的 。
哀莫大于心死,这一刻,章邯的心真的死了 。
这是怎样的朝廷,这是怎样的悲哀?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来革命之火长久不熄,他剿灭了这里,那里又起来了,他剿灭了那里,这里又起来了 。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 。秦朝腐败到了这种地步,而他这些年又干了什么呢?打败了陈胜吴广起义,灭掉了项梁 。这些年他扮演的不正是刽子手的角色吗?
直到这一刻,他才发现自己的双手已沾满了正义者的淋漓鲜血 。现在只有帮助义军一起推翻这腐败的朝廷,才能减轻一点自己的罪过 。章邯终于醒悟过来,虽然有点迟,但终究还有回头是岸的机会 。他派出始成前往项羽营中求和 。
听说是来求和的,项羽火冒三丈,叔父的大仇未报,你倒好,眼下无路可走,居然来求和,白日做梦吧 。第一次求和就这样宣告流产了 。
但陈余范增心里却有了底,知道章邯那边已搞定了,现在关键是如何搞定项羽了 。如果当面向项羽再进言求和的事,以项羽的牛脾气,效果肯定不好 。于是范增采取了“等”的战略方针 。既然求和不成,那接下来双方再开打吧 。
章邯此时已不愿再和革命义军为敌,因此项羽的几次进攻都以胜利告终 。项羽胜了,但脸上并没有一丝笑容 。因为这时他突然发现军中的粮草供应不够了,要行军打仗,就必须先解决士兵们的温饱问题啊 。
章邯那边处境更差,由于连吃败仗,他知道自己已到了穷途末路,如果退回朝中去,赵高他们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后退的路已是死路一条,前进的路又被项羽封死 。章邯在生死存亡的这一刻,再次面临抉择 。最终章邯再一次鼓足勇气请求求和 。这一次他派出的和平大使是司马欣 。当年司马欣曾救过项羽叔父项梁一命,因此,项羽对司马欣心存感激 。然而两人叙叙旧拉拉家常还可以,一谈到求和的事,他依然会怒不可遏起来,在他的潜意识里,叔父的血债只有用血来还才行 。
范增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对项羽进行了不接受求和的利害关系的劝导 。项羽眼见自己的粮草供应出了问题,知道再这样打下去,对自己也没有好处,不得已只好答应了章邯求和的请求 。
【和项羽有杀叔之仇的章邯为什么率兵投降项羽?】 其实什么和不和,说白了就是投降 。“和”这个字首先是陈余提出来的,换了个词,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却给足了败军之将章邯极大的颜面,让他有台阶可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