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次出使西域的张骞:用一双脚踏出了条丝绸之路

从奥古斯都时期开始,罗马人就迷恋上了丝绸 。普林尼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在《自然史》里摆出道学家的面孔抱怨说,半透明的丝绸让妇女看上去就像赤身裸体,实在有伤风化 。光是有伤风化也就算了,而且还那么贵!据说价格高的时候,一磅丝绸可以换一磅黄金 。普林尼估算说,丝绸一年至少会导致罗马帝国流失一亿赛斯特斯 。他认为这种可憎的纺织品来自于遥远的东方,一个叫赛里斯的国家 。据他说“赛里斯人的身材超过了普通凡人,红头发,蓝眼睛,嗓门粗糙,没有互相交流的语言 。”而且赛里斯人“不与其他民族交往,仅仅坐等买卖上门” 。
赛里斯就是中国 。古代作家谈起遥远异域,往往容易出错 。不过能像普林尼这样句句都错的,也是挺难的 。中国人不仅没有红头发蓝眼睛,会彼此说话,而且他们也并没有“坐等买卖上门”——至少在普林尼时代没有 。事实上,丝绸之路最早就是一个叫张骞的中国人开辟出来的 。普林尼对之牢骚满腹的商品就来自于这条商路,但是它最初被开辟出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战争 。
汉朝和匈奴
汉朝最大的敌人就是匈奴 。从刘邦开始,匈奴就在威胁汉朝边境,其间还发生过著名的白登之围 。一旦离开韩信就擅长打败仗的刘邦,这次又倒了霉,让匈奴人围困了七天,险些被抓了俘虏 。刘邦一辈子本来就怕项羽,现在又多了个害怕的人,只好采取和亲政策 。所谓和亲,主要还是送礼,希望花钱买个平安 。这个政策不能说完全无效,匈奴入侵确实会因此减少 。但只是减少而已,入侵还是会有 。比如在汉景帝时期,匈奴骑兵就曾直入关中,甚至放火烧了皇帝的甘泉行宫 。
从我们的角度看,匈奴人的行为似乎很乖张 。你如果想要汉朝的东西,完全可以做交易嘛 。王立群先生就认为“汉匈之间的矛盾完全可以用贸易的方式来解决” 。再说别人都给你送礼了,你为什么还非要打人家?但是匈奴人乖张行为背后,也有自己的一套行为逻辑 。
历史上有一件奇怪的事情,匈奴帝国和秦汉帝国几乎同时产生 。中原刚统一不久,北方的草原就统一了 。这种同时性不见得是单纯的巧合 。美国的巴菲尔德就认为:正是因有了秦汉帝国,所以才有了匈奴帝国 。这听上去有点费解,需要做一个解释 。游牧民族的结构很松散,流动性强,其实并不太需要一个庞大的国家组织 。但是游牧民族有一个先天缺陷,就是他们需要农业地区的物资 。从农产品到纺织品,都需要 。按道理说,缺东西你可以买嘛 。就像我没饮料喝了就去超市买,从来不到街头去抢 。这么说当然也对,但问题是古代游牧经济非常脆弱,缺乏弹性,比农业区更经不起打击,一旦碰上不好的年景,就根本没有剩余物资去做交换 。所以游牧民族的抢劫冲动只能减弱,却无法根绝 。
一旦对方组建了帝国,有能力防御零星抢劫,怎么办?他们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也统一起来,形成同样强大的帝国,去突破农业区的防线 。当然了,供养一个国家组织,对游牧经济来说是个大累赘,但是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付出哪有收获?正如《游牧者的抉择》一书所说:“游牧人群的社会规模大小,常对应于其当时其所面对的外在敌对势力的强弱” 。话又说回来,汉朝都送礼了,匈奴为什么还要来打呢?这个一方面当然是人家嫌送得少,另一方面也是有政治需要 。既然匈奴帝国存在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突破南方的边疆,那就算仅仅为了维持国家凝聚力,也需要时不时前去劫掠一番 。
汉朝初期国力较弱,无力对抗匈奴,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朝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和匈奴放手一搏 。但是,如果当时的皇帝不是汉武帝,汉匈之战可能还是不会爆发,就算爆发也可能没那么惨烈 。汉武帝的性格非常复杂,所做的事情也很多,其间功罪,确实难言 。但不管你对汉武帝持什么态度,你都不会喜欢当他治下的老百姓 。根据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估测,汉朝人口一直在稳步增长,但在汉武帝统治四十多年里,汉朝人口却从3600万下降到了3200万,如果再加上本应增长而未增长的数字,汉武帝使帝国人口减少了上千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