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发动政变如何诛杀韦皇后?韦后怎么死的

李隆基果断诛杀梦想当女皇的韦皇后内幕:唐中宗李显死后,韦皇后临朝摄政,准备效法武则天自己当皇帝,李唐王朝再次陷入吉凶难测的历史节点 。就在此时,原本默默无闻的李隆基秘密策划了一场宫廷政变,决定彻底粉碎韦皇后的称帝阴谋 。要与势力强大的韦皇后展开生死较量,李隆基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风险和考验?在政变实施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一、背水一战
唐隆元年(710)六月二十一日,唐中宗刚去世20天 。因为还在国丧期间,满城缟素 。突然,从宫里冲出来一队人马,马上的人身着大红大紫的崭新官服,手里拿的武器上还沾着斑斑血迹 。这些人在长安城的大街上大说大笑地一过,整个城市立马笼罩上一种既紧张又兴奋的空气 。这些人是谁呢,他们怎么敢在国丧期间如此高调?让我们从头说起 。
上一章我们讲到,唐中宗死后,韦皇后准备效法武则天再当女皇,李唐宗室又一次面临灭顶之灾 。为了挽救李唐王朝,原本身份不高、默默无闻的李隆基挺身而出,调动自身势力,联合相王势力和太平公主势力,准备和韦皇后拼一场 。就在李隆基悄悄谋划着政变的时候,本来属于韦皇后派系的大臣崔日用反水,提醒李隆基,形势紧张,政变随时都有暴露的危险,如果再拖下去,很可能功亏一篑 。
李隆基听了崔日用的话是什么反应呢?他暗中吓出了一身冷汗 。幸亏崔日用两面三刀,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他立场坚定,把掌握的情况报告给韦皇后,自己的脑袋早就跟脖子说再见了 。有道是“当局称迷,旁观必审 。”李隆基也知道,崔日用说的对,政变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可是,要发动政变,总要先评估一下风险指数 。这场政变有没有风险呢?风险太大了 。把双方力量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韦皇后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她有舆论优势 。她已经立了中宗的小儿子李重茂当皇帝,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主政 。她的一切政令,都是以小皇帝的名义颁布的,谁反对她,就是反对皇帝,就是十恶不赦,罪不容诛 。这就叫做“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了舆论优势 。其次,她有军事优势 。中宗刚死,韦皇后就立刻调集五万府兵,让他们和禁军一起,对长安城实行军事管制 。为了确保军队的忠诚,她还任命了自己的侄子、女婿等亲信担任将领 。这样的军队不仅军事过硬,而且政治合格,当然力量强大 。再次,她有政治优势 。我们说过,韦皇后在中宗一朝已经安插了很多亲信担任宰相,因此,当时的宰相班子基本都是她的支持者 。宰相是百官之首,一呼百应,韦皇后有了他们的支持,在政治上也是颇为稳妥 。有了舆论、军事和政治这三大优势,想要挑战韦皇后,无疑相当困难 。
反观李隆基这边的情况,可以说和韦皇后那边恰恰相反 。韦皇后的优势,正是李隆基的劣势 。舆论上,当时天子已立,而且是中宗的儿子,符合继承原则 。李隆基要兴兵,那是师出无名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舆论上首先就处于劣势 。军事上,李隆基虽然没少在禁军中下工夫,在万骑里也有一些朋友,但是,这些朋友是否能够在关键时刻为李隆基卖命并不确定;另外,他们都是中下级军官,即使自己没有问题,能否有足够的号召力来发动下属也值得怀疑;更重要的是,当时的防卫力量由万骑、飞骑和府兵共同组成,就算是搞定万骑,其他军事力量也还是巨大的威胁 。政治上,李隆基这边的谋臣都是中下级官僚,人微言轻,和韦皇后那边的宰相们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这样看来,李隆基能够动员起来的力量和韦皇后代表的国家机器相比,显得相当弱势 。在这种情况下政变,确实是胜算不大,风险不小 。但是尽管如此,事情也很难再拖下去了 。因为时间拖得越长,韦皇后的势力越稳固,越难以动摇;同时,准备时间越长,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也越大 。与其如此,还不如背水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