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刘备三顾茅庐真看中的是诸葛亮的才干吗?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
刘备46岁了,顶着"汉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皇叔"的头衔,一事无成 。
那年初冬,刘备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往隆中乡间 。这一次他拜访的是一位足足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年轻人 。刘备的前半生拜访过很多人,也有许多人才在身边来来往往 。他不知道自己这一次的结果会是什么 。政治就像投资,风险时时刻刻存在 。好在蜗居新野县城的刘备有的是时间成本 。可能是他的坚持感动了上天,这一次刘备成为一段佳话的主角,他的事业因此转机 。
那个年轻人叫诸葛亮 。
诸葛亮是谁?在隆中农村,他是个小有名气的读书人 。因为他迎娶了一位丑到相当程度的媳妇--黄氏 。乡间盛传"莫学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 。我们不知道见惯汉宫美女的刘备有没有在茅庐中被黄氏的相貌吓着 。我们更大的疑问是,刘备为什么会甘冒被黄脸婆惊吓的危险,一而再再而三地求见只有26岁、名不见经传的"一介布衣"--诸葛亮 。
因为诸葛亮才华出众?
不 。刘备纵横天下二十多年,见过的谋臣名士、一代宗师不下百人 。诸葛亮只是一名被人推荐的乡下书生而已 。刘备不必礼贤下士至此 。所谓的"政治才干"是在刀光血影和尔虞吾诈中学来的,不是26岁的书生从书中看出来的 。
真正的原因是:拜访诸葛亮能给刘备带来巨大的现实利益 。
现代人很轻易地被《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自谦所欺骗,以为诸葛亮当时真的是一介布衣,是名小自耕农 。事实上,诸葛亮的确在隆中耕耘过花花草草,因为这是汉末世族阶层的雅兴之一 。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诸葛亮早期生涯描述非常简略: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
这段话的意思是诸葛亮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 。司隶校尉是负责京师及其周边地区行政、治安、军事的长官,比一般的省部级官员地位要高得多 。可见诸葛亮也是世家子弟 。他父亲叫诸葛圭,在东汉末年担任过太山都丞,这是郡一级的中级官员 。当时诸葛家辉煌不在,但也还不算没落 。遗憾的是,诸葛圭早逝,诸葛亮等被叔叔诸葛玄抚养 。诸葛玄是大军阀袁术所任命的豫章(今江西大部地区)太守,就带着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迁移到了南方 。可诸葛玄的官位不久为朝廷正式任命的朱皓所取代,只好去投靠旧友刘表,并在诸葛亮17岁的时候死在了荆州 。诸葛亮一直到叔父死后才迁移到荆州隆中稳定下来,他儿时的生活是汉末动荡社会的写照 。伟人的传记自然少不了传主少有大志的记载 。《三国志》中诸葛亮就被记载少年时期自比管仲、乐毅 。可惜只有他的好朋友崔州平和徐元直两人相信 。
我们再看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传记 。《三国志.诸葛瑾传》载:诸葛瑾字子瑜,琅琊阳都人也 。汉末避乱江东 。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於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 。
裴松之注解道:吴书曰: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 。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 。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 。遭母忧,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 。风俗通曰: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 。此与吴书所说不同 。诸葛瑾的正传记载诸葛亮兄弟三人的经历大同小异 。诸葛瑾很早就搭上孙权姐夫弘咨的关系去江东做官了 。传记中还透露了两条信息 。一条是诸葛亮祖先姓葛,因为经常住在琅琊(今山东)诸县,所以复姓诸葛 。诸葛家的具体籍贯是山东琅琊阳都县 。诸葛圭在诸葛瑾生母逝世后,曾经续弦 。同时这段注解似乎透露出日后各事其主的兄弟两并未生活在一起的暗号,感情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