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代倭寇真相:首领多是中国人主力是日本人

倭寇历史可大致归纳为前后两期 。前期倭寇指的是14、15世纪进犯朝鲜半岛,以掠夺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为目的的倭寇,以及元末明初时与方国珍、张士诚余部勾结犯山东的倭寇,这个时期的倭寇基本为来自日本的“真倭” 。
出身农民,对蓝色文明无知且反感的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年)颁布了一道海禁令——“片板不许入海”,仅剩下一种扭曲的官方朝贡贸易,因其能带来“君临天下、万邦来朝”的感觉而存活下来 。
然而,繁盛的海上贸易却无法停止 。时值16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海路为连接的世界贸易圈蓬勃发展,中国所在的东方贸易圈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和商机 。很快,如生命力极强的藤蔓般,浙江沿海走私贸易迅速发展,并在双屿港扎下根来 。鼎盛时期,双屿港还聚集了日本、马来、琉球、暹罗等国海商,成为远东最繁华的国际贸易中心 。欧洲的自鸣钟、火器,南洋群岛的胡椒、香料,江南的丝绸、棉布、瓷器和数不清的白银于此汇聚交易 。
谢氏血案转商为寇
双屿港私商的贸易繁盛,令朝廷日益无法容忍 。一桩血案成为了双屿港之战的导火线——余姚大族谢氏赖了走私海商的账不还,并威胁要报官,海商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便洗劫了谢氏庄园并掠杀了谢氏宗族 。
嘉靖皇帝派遣干将朱纨前来镇压 。他颠覆双屿港,并挥师入闽,继续追杀逃跑的海商,攻陷福建浯屿后又赢得走马溪大捷,擒杀中葡海商百余人 。
从此,浙海再无海商的容身之地 。大量曾经的海商及其跟随者为了生存,不得不转商为寇,酿成了巨大的沿海动乱 。
想做红顶商人的寇首
王直,徽州人,本姓汪 。双屿港之战后,王直收集余党,转移到舟山烈港(沥港)重振势力 。他读过书,深谋勇略,思想超前,明白海洋可以富国裕民,其最大的梦想便是朝廷能改变国策,通商互市 。
开始时,在地方官默许“私市”的暗示下,王直主动配合官府,平定了多股烧杀掠夺的海盗,维持沿海秩序,确立了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并试图在沥港重建双屿港的繁华 。然而,官府却背信弃义——1553年闰三月的一个深夜,俞大猷率官军偷袭沥港,王直败走日本 。双屿港和沥港的相继覆灭,让浙江的国际海上贸易网络遭受重创 。
此后数年,王直居留于日本平户,他带来了中外商船,使平户成为繁荣的国际贸易港,深受当地领主欢迎 。史料描写烘托出了王直的赫赫威仪——“绯袍玉带,金顶五檐黄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其建造的巨舰可容纳两千人,甲板上可以驰马往来,而“三十六岛之夷,皆其指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海上帝王般的王直,在大海的这边,在他的故土和祖国,却被视为“东南祸本”,名列通缉令榜首 。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东南沿海的抗倭统帅职位落到了王直的同乡,徽州人胡宗宪的身上 。为了招降这位关键人物,对徽商心理极为了解的胡宗宪先将王直的老母妻儿放出监狱,优裕供养,并让其儿子写下血书,劝王直早降 。又派了两位使者去日本,封官许愿,并答应通商互市 。
当其得知亲人无恙,王直喜极而泣 。为了表示诚意,他先派义子毛海峰领军回国助官军剿贼,随后率精锐千余人,乘“异样巨舰”回到舟山岑港,大兴土木,预备开市 。胡宗宪要他来接受官职,他坦然前去,没想到,一去便被扣留了 。
胡宗宪最初的确是主张招抚的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明王朝根本无法容忍这位“海上帝王”,早先为擒斩王直,便曾开出“封伯爵赏万金授高官”的惊人厚赏 。入骨的忌恨很快兴风作浪,胡为求自保,不得不改变了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