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910年哈尔滨瘟疫:单日死亡200余人

1910年12月 , 深冬的寒冷一如今天 。然而 , 寒冷并没有如人们想象得那样杀灭一切病菌 , 相反 , 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正悄悄侵蚀着哈尔滨 。随着死亡人数不断增长 , 整座城市都笼罩在恐惧的阴霾中 。
近日 , 央视播出的电视剧《浴火危城》讲述了这段历史 。不过 , 电视剧毕竟有编剧们的加工和想象 , 那么真实的历史如何呢?采访人员查阅历史资料整理还原了当时这场大瘟疫中的主角——医生伍连德 , 这是一位与沈阳的医学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的人 。
1910年东北鼠疫
疫病横行的城市
历史上著名的1910年哈尔滨大瘟疫 , 后来被科学家证明是一场鼠疫 。当时 , 仅有两万多人口的哈尔滨傅家甸 , 疫毙者达五千余人 。最严重时 , 全市每天死亡人数接近200人 。
人类与鼠疫的斗争 , 直到1928年抗菌素的发现才有了一丝转机 。而在此之前 , 每当鼠疫袭来 , 除了直面死亡 , 人们根本找不到特效药物来治疗 。1910年清朝统治下的哈尔滨 , 正是在这种相当于手无寸铁的状态下 , 面对了这一场大鼠疫的突然而至 。
据《东三省疫事报告书》记载 , 当年10月25日 , 在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 , 两名从俄罗斯回来的劳工在下榻的旅店内暴亡 。11月7日 , 两名捕猎旱獭的华工从满洲里来到哈尔滨 , 住进一家钻井工具商店开的小旅店 , 不久这两个人也死了 , 而且还传染了与其同住的另外4人 。这是哈尔滨收到的第一个疫情报告 , 哈尔滨由此开始了噩梦般的冬天 。这几个人死亡前的症状都是发烧、咳嗽、咳血 , 死后全身紫红 。对所谓鼠疫茫然不知的医生们 , 只能凭经验推测着这种奇怪的死亡 , 而此时位于哈尔滨道外以傅家甸为中心的中国人聚居区 , 瘟疫已经开始蔓延传播 。
北京来的年轻医生
哈尔滨是随着中东铁路而逐渐兴起的年轻城市 , 铁路带来了大量俄国人 , 很快占了总人口的51%以上 。城市也以铁路为界 , 被分成外国人居住的“道里”和中国人聚居的“道外”两个区域 。
如同沈阳当年因为有日本人的铁路 , 而不得不设了独立的“满铁附属地” , 有道里和道外之别的哈尔滨 , 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 , 铁路附属地与中国市政重叠 。疫情发生后 , 日俄纷纷要求与中国政府共管检疫权利 , 派驻本国医官 。显然 , 此举并非防疫那么简单 , 而是牵涉主权 。清廷负责处理东北疫情的外务部下定决心 ,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控制住这场瘟疫 , 以此向虎视眈眈的日俄表明 , 中国人能够独立处理好这场瘟疫 。
1910年12月24日 , 一列火车缓缓驶入哈尔滨火车站 , 从车上下来两个人 , 其中一人三十出头 , 手里拿着一台贝克显微镜 , 另一个人更年轻些 , 提着一大一小两只藤条箱 。用以前的老话说 , 这个拿着显微镜的年轻人 , 可以算是钦差大臣了 。他就是肩负着北京使命的“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伍连德 , 另一个人是他的助手林家瑞 。不过 , 这位钦差大臣可跟别人不一样 , 因为他连中文还说不太利索 。
31岁的伍连德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侨 , 到中国不过两年的时间 。他17岁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 1903年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机缘巧合之下 , 伍连德得到一个到中国工作的机会 , 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