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张之洞尸体2006年被发现又被悄悄掩埋

空坟
1978年之后,许多历史记忆开始复苏 。
随着研究的深入,洋务运动又在学者的争论中发生了一次形象转换 。这一次,洋务派被认为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从闭关自守走向改革开放的开端,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不宜一笔抹杀 。”而被扣上了“汉奸、刽子手、卖国贼、买办”等大帽子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现在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功过是非了” 。
“张之洞在湖北”、“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陆续召开 。1998年8月,全书正文299卷,附录6卷,达790余万字的《张之洞全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
几乎与这股文化复潮同时,经济大潮也席卷而来 。全国各地兴起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1990年代,张之洞的照片及其墓志铭,开始出现在南皮县印刷的精美画册上的显要位置 。而张之洞则成为了南皮这个欠发达县的“文化名片” 。
1993年春,南皮县政府在张之洞墓地上重新堆了坟 。同时,成立“张公园”筹建委员会 。“张公园”规划占地500余墓,需投资3000万人民币,而当时南皮县全年经济收入不过2000万 。
当年10月4日,是张之洞逝世84周年,南皮举行了大型公祭活动,著名心理学家、张之洞的孙女张厚粲也在被邀请之列,她看到这个“张公园”的规划后提出,“县领导的意图是积极的,不过我看有些庞大,投资三千万啊,县财政收入一年才两千万,如果计划落空如何向世人交代?我看是否先建一座张公纪念馆,十几万元足矣,以后慢慢求发展 。”但建议没有被采纳 。
果然,公祭后不久,筹建工作便陷入困境 。财政投资、社会捐资只凑了三四十万,修墓、立碑、纪念等活动花去了一部分,拮据的资金难以满足庞大规划的需求,招商引资又无着落 。墓地无人管理,筹建办也不声不响地撤消了 。
更让人感到尴尬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公祭活动,修建起的却是一座空坟 。张厚粲还记得当年特地询问祖父的尸骨有没有找到,对方回答找到了,就安葬在里面 。“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一座空坟 。”
【揭秘:张之洞尸体2006年被发现又被悄悄掩埋】这座空坟虽让张厚粲失望而归,但却遭到了盗贼的觊觎 。2002年春,新筑的张之洞空坟遭盗,盗贼在坟墓的南部中上方掏开一个可容一人进入的大洞,深约两米左右,被掏出来的黄土撒在四周的麦地 。可以想见,盗贼是沮丧而返 。
“第二年清明节,我来到张之洞墓前,只见墓前的碑案仍东倒西歪地散落着,但坟上被挖的窟窿不知被何人填平,歪倒的石案上有一束雪白的梨花 。” 王玉良回忆说 。
重埋
2004年9月,由语言学家许嘉璐、科学家杨振宁、国学家季羡林、哲学家任继愈和文学家王蒙发起签署的《甲申文化宣言》呼吁:重新评估和重建文化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传统文化的回归再一次成为社会热潮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张之洞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文化价值 。
而这种价值,其实从张之洞逝世后的近百年里,每到文化的关键转折点,就会被不断提及 。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投湖自尽,文化巨擘陈寅恪为其写下挽诗,“当日英贤谁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忠顺勤劳矢素衷,中西体用资循诱”,在悼念亡友的同时,重新评价了晚清新政和张之洞的价值 。他甚至还公开宣言自己“思想寓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中国又一次处于东西文化相撞的十字路口时,不少学者也提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在外衅屡起、民族危急、新旧思想交锋、中西文化冲撞的晚清,中体西用论既宣泄出了士人学子心中强烈的民族情感,也照顾到了新旧双方的文化心理,对于中西异质文化的冲突起了一种缓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