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有哪些 古代钱币的种类有哪些

古钱币的鉴别大致可以分为真伪、铸造地点、朝代、价值等方面 。不论钱币的现值,钱币的真伪、铸造地、朝代,往往都是通过面、形、铜、涂层、锈色、铸造工艺、流通痕迹、土地、文献等综合手段来判断的 。
西夏、辽、元等少数民族学会了融入中原文化,铸造了一些具有中原特色的钱币,比如用汉字书写,或者直接用宋国的国名 。这在硬币研究人员中引起了一些混乱和争议,但尚不清楚这些硬币是谁制造的,它们是什么时候制造的,以及这些硬币的性质是什么 。比如太平宝通的月背版,和西夏汉文大安宝通的月背版一样,都是在西夏制造的 。拓片如出一辙,故有西夏、宋二观 。
再比如胡薇薇的《天赞宝通》是不是辽代铸造的 。由于其书写方式与其他辽币不同,故有辽铸和安南铸两种说法 。比如《千年万岁》能不能度过的问题,诸国鼎、郭木鼎现有的辽冠铸、辽庙铸、非辽铸等观点,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元代铸造等此类问题常常困扰着钱币收藏家和研究人员 。由于北宋、南宋、西夏、辽、元钱币的金属含量不同,如果采用测量金属含量和经验鉴定的辅助方法,有时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解决难题 。
周·《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一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持 。
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货币的品种和版本,北宋都是历代之最 。一般来说,北宋黔合金的成分主要是铜62%-68%,铅22%-28%,锡6%-10% 。铜平均为 65.85%,铅为 24.06%,锡为 8.05% 。这不仅说明北宋对金钱的标准严格统一,而且铸件生产的技术要求和掌握程度也很高 。北宋钱币三元成分分布图突出了北宋钱币合金成分的高度集中,这在历代钱币中是少见的 。从图中的分布可以看出,它的密集分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 。成分范围约为:铜60%-70%,铅20%-30%,锡6%-12%,中心点成分比约为As:铜67% 。尤其是太宗之前,锡含量峰值为10%-12%,平均值高达9.32% 。
南宋铜币的合金成分与北宋有很大不同 。铜含量和锡含量显着下降,而铅含量显着增加 。合金成分一般比北宋钱币更分散,但也有相对密集的区域 。密集区中心点的成分比约为铜56%、铅41%、锡3%,相当于孝宗以后铸币的合金水平 。西夏是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国家,始建于北宋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其经济对国外依存度较高,宋干沿用已久 。西夏夷宗开始铸币 。早先西夏钱铸,华夏钱为崇宗铸 。数据库中西夏钱币的合金成分列于表中 。显然,西夏钱币的合金成分可以按西夏和汉文分为两大类 。前者为纯二元铅青铜币,但铜铅比例基本不变,大致为67:33;后者中铜的含量约为75%,铅与锡的比例大致为2:1 。可见,西夏钱币不仅字迹工整,对合金成分也有严格统一的标准 。这也可能是西夏王国法律法规严格的结果 。夏代高铅青铜的使用,一方面反映了该国硬件的匮乏,也说明了西夏早期与大陆的金属贸易并不顺畅 。但从非常接近铜铅液相分离点的铜铅比例,即在保证硬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添加铅,西夏对青铜铸造技术 。
辽是与北宋基本平行的北方少数民族 。辽用宋币很长时间了,钱不多,所以辽的钱就很少了,用来分析成分的就更少了 。资料库中辽币34枚,合金成分见表 。显然,辽币的合金成分与宋币有很大的不同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除了少数大安锭外,其他辽钱币的合金成分似乎都是无常的 。有的不含铅,有的不含锡,有的含少量高低锡,也有可能是用旧青铜材料引进的 。因此,如果将辽钱和宋钱放在一起,从合金成分上很容易区分 。
部分辽代腹地出土的宋币,因铸造质量差,被怀疑为仿辽人宋币 。通过对合金成分的分析,我们现在很容易给出否定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