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


琅琊台

文章插图
琅琊台【琅琊台】琅琊台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东临龙湾,西靠琅琊镇,北依车轮山,南有千古名胜琅琊台,与青岛隔海相望 。区内规划有环境优雅的多功能区,是旅游名胜、欣赏风光的好去处 。琅琊台古有中国五大港口之称,因秦始皇三度东临,筑台并遣徐福东渡求仙,开启中日文化交流先河而蜚声海内外 。现经过开发建设,已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琅琊颱风景名胜旅游区 。
基本介绍中文名:琅琊台
所属地区:山东省青岛市
地理位置:青岛市黄岛区西南26公里处
景区面积:规划9.8平方公里
景区评级:AAAA景区
着名景点:徐福殿、观龙阁、望越楼·御路等
历史古蹟:秦刻石亭、徐福东渡启航处
地理概况由来青岛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是1995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 。该度假区位于琅琊台国家风景名胜区北侧,东靠龙湾,北连车轮山,依山傍海,景色宜人 。龙湾海滩长5.6公里,宽800米,滩面平缓,海水洁净,被誉为“碧波、银浪、金沙滩”,是难得的天然海水浴场 。
琅琊台

文章插图
琅琊台 位于黄岛区(原胶南市)西南26公里,琅琊镇境内,三面环海,海拔183.4米 。其东南为斋堂岛,北为龙湾,西南为沐官岛,西北为琅琊城故址 。琅琊台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的重要城邑,齐桓公、齐景公尝游此,数月不归 。史记有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由会稽徙都琅琊,起观台,以望东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三巡其地,迁民3万户于琅琊台下;大兴土木,修筑琅琊台,以观海望日; 于台下修成“阔三四丈”的御路三条;刻石立碑,颂秦功业;祭祀“四时主”;在琅琊台两度遣徐福等方士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登琅琊台,刻诏书于始皇所立石旁 。汉武帝亦曾多次涉履琅琊 。后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苏轼、颜悦道、王无竟、丁耀亢、刘翼明、高凤翰、李澄中等文人学士,皆曾登临其地,留有《登琅琊台观日赋》(熊曜)、《书琅琊篆后》(苏轼)、《琅琊为秦碑布告游人诗》(刘翼明)、《太古园集》(王无竟)、《艮斋笔记》(李澄中)等 。明万曆二十六年(1598年),诸城知县颜悦道重修琅琊台,在台上建海神庙、礼日亭,并立碑石,刻记他登琅琊台的奇遇 。万曆四十一年(1613年),为颜悦道建生祠于台上 。琅琊台自然风光秀丽,古台观日、海市蜃楼为琅琊台胜景,唐开元进士熊曜、清诸城文人李澄中分别在其《登琅琊台观日赋》、《艮斋笔记》中有记载,当地人亦有此说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琅琊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务院将琅琊台景区纳入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範畴,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青岛琅琊颱风景名胜旅游区 。是年前后,当地政府投巨资修建和修复了徐福殿、云梯、御路、琅琊刻石、始皇群雕、望越楼、琅琊石亭等名胜古蹟和旅游景观 。现状度假区起步区已经启动运行,引资建成了龙湾乐园 。乐园内设古代竞技设施,有晃板、鞦韆、观中、游戏绳索等,古色古香,与琅琊颱风景区的秦汉风格建筑相呼应,又是游客自娱自乐项目,很受欢迎 。龙湾海水浴场建有别致的休闲屋,游人可自己动手烹饪,品味这里的海鲜特产 。度假区还推出民俗游活动,游人在渔民家吃渔家宴,随渔民出海体验全新感受和领略海上风光 。度假区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内设传统文化区、盐水湖风光区、点将台综合服务区、金海湾娱乐区、徐福里山庄别墅区等功能区,拟建成融服务、经贸、游乐、健身、避暑、疗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现正以优惠条件向国内外招商引资,越来越多的开发商看好这里优越的条件和美好的开发前景,前来考察论证,有的已达成协定 。度假区距204国道5公里,与纵横交错的省道、市道联网,通达中国各地 。自然条件琅琊台位于黄岛区(原胶南市)琅琊镇东南5公里处,为一耸立的山丘,海拔183.4米 。三面环海,西北为一小片平原,是着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琅琊台“因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早在战国之前就已闻名于世,着名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琅邵台的记载:“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 。”历史缘由史传琅琊台最早为越王勾践所建 。据《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记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为了统领被吴战败的齐地,遂从会稽迁都琅琊,并在城东南5公里的琅琊山上筑台 。台顶营造“望越楼”,以南望会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封禅泰山,遍拜齐地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 。因四时主祠建于琅琊台上,故“南登琅琊” 。秦始皇到琅琊台后,为这里秀丽的山海风光所吸引,遂迁3万户百姓,重筑琅琊台 。经数年营造,终于建成了秦王朝在函谷关外规模最大的宫殿群——琅琊台行宫 。《水经注》对琅琊台的规模有记载:“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傍滨巨海,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 。”可见其规模宏大,壮丽无比 。西汉末年,琅琊台建筑毁于地震,从此渐被湮没 。明万曆年间,诸城知县颜悦道在台顶修建海神庙和礼日亭,后人陆续树碑,史称“七十二通龙头碑”,后庙、亭、碑尽毁,仅台基保存完好 。自山腰以上,3层台基层次分明,均系夯土筑成,部分地段由砖、石所砌,上中常发现秦砖、汉瓦、陶片 。山南、山北还发现了筑台时铺设的陶製水管,台下海边还有蓄水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