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怎么选择 究竟怎样选择降压药呢


降压药怎么选择 究竟怎样选择降压药呢

文章插图
究竟怎样选择降压药呢
目前,临床使用的降压药大致分为六类,差不多10年发明一类新药 。根据上市时间,降压药分为:
一、α受体阻断剂
1940s上市,代表药为特拉唑嗪 。通过阻断肾上腺素α受体,直接扩张血管而降压 。降压作用比较强,但血压下降后反射性引起心率增快,个别患者因此诱发心绞痛 。最大的副作用是体位性低血压(卧位或蹲位突然站立等体位改变时出现低血压甚至虚脱) 。因其副作用大,临床不作为一线降压药,较少使用 。但对肾性高血压等难治性高血压,还可以使用 。
二、利尿剂
1950s上市,代表药物氢氯噻嗪 。利尿剂大体分为4种:
1、噻嗪类:代表药氢氯噻嗪;
2、袢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
3、醛固酮拮抗剂:也称保钾利尿剂,代表药螺内酯;
4、渗透利尿剂:甘露醇 。
钠摄入过多是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体内过多的钠抑制某些降压药的疗效 。利尿剂治疗高血压不是为了排尿,而是为了排钠 。利尿剂是降压治疗的基础用药,几乎能和其它任何降压药联合使用 。
1、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较缓,但排钠作用不差,所以是降压用利尿剂的首选药 。氢氯噻嗪的用量为每日12.5 mg~25 mg(半片~1片),如果加大剂量,降压的作用未增加,但低血钾的风险就会加大 。一些ARB类降压药比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缬沙坦氢氯噻嗪片等就是在制药时加入了12.5mg的氢氯噻嗪片,以增加降压效果 。
2、第二种袢利尿剂的利尿作用非常强,用于严重水肿、心衰等的利尿治疗,常引起低血钾,所以一般不用于降压治疗 。
3、第三种利尿剂螺内酯的利尿作用也比较缓,是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的特效治疗药物 。因其减少钾的排泄,可抵消其它利尿剂导致的低血钾,常与噻嗪类利尿剂联合使用,既可增加利尿效果,又可避免血钾紊乱 。长期单独使用可能引起高血钾 。注意:螺内酯可引起男性乳房发育等女性化倾向,所以年轻男性高血压患者使用要慎重 。
4、第四种渗透利尿剂不能用于降压治疗 。
5、此外,吲哒帕胺片也是一种利尿剂,通过排钠和缓解血管痉挛而降压 。
注意:利尿剂可干扰尿酸的排泄,因而可以诱发痛风发作 。
三、β受体阻断剂
1960s上市,代表药物美托洛尔 。肾上腺素受体分为3种类型,即β1受体、β2受体和β3受体 。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激动可引起心率增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加;β2受体分布于支气管,激动可引起支气管扩张;β3受体主要分布于脂肪细胞上,激动可引起脂肪分解 。β受体阻断剂就是阻断上述的作用,引起与激动相反的效果,比如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下降、支气管痉挛等 。
β受体阻断剂目前分为三代:
1、第一代,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 。这一类药物不加选择的阻断三种受体,不但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还能引起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还干扰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 。降压能力不强,副作用却多,所以这一类药基本上已被淘汰 。
2、第二代,选择性的阻断β1受体,代表药为美托洛尔,其它还有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等 。可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气管和血糖没有影响,是目前β-受体阻断剂的主力军,可优先选择 。
3、第三代,也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但添加了α-受体阻断剂,拮抗了第一代药的副作用,而且降压效果更好,是β-受体阻断剂这一类药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代表药为阿罗洛尔、卡维地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