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怎么回事( 四 )


等至
梵语三摩钵底,译为等至,是等引(指胜定地,离昏沉、掉举等,平等能引诸功德)之果,故名等至 。此通指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包括了五现见等至、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定(此三已如前说)、二无心定(无想定和灭尽定)等 。这里侧重说明五现见等至和二无心定 。
(一)五现见等至:是见道以上的圣者修习五种观行,能亲所见、明了见,故名现见等至 。圣者于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有二:初不净观,为令贪欲不生现行,以四念住(身、受、心、法四种念住)为依止,观察身种种不净,即身中毛、发、爪、齿,乃至泪、汗、屎、尿等,属身污秽不净,此即是初现见等至 。第二不净观,也以四念住为依止,观察外身(即死后)青瘀、脓烂等,是外身污秽不净 。或观彩画、木、石、泥等所作骨锁(骨人之相),令诸贪欲不起现行,这便是第二现见等至 。
圣者又于烦恼修断灭对治,也分二:或观生身展转相续,谓粗观察行缘识等(即十二缘起),这是第三现见等至 。或观刹那心识生灭不断、展转相续,谓细观察有贪心、离贪心等种种心识异生、异灭,迅速流变 。即是第四现见等至 。
若观察圣者由断烦恼之深浅所得住于世间的情况,即是第五现见等至 。观察初二果人,兼住此世、他世(欲界人、天);不还果人,唯住他世(上界色、无色处);阿罗汉都无所住 。
(二)无想等至:即无想定,指已离遍净(第三禅)欲,未离上欲(第四禅),永出离想思惟为先,诸心心法灭 。修者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入第四静虑,修背想思维,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唯谓“无想”寂静、微妙 。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离诸所缘,心便寂灭 。于此生中,可入可出;若生无想天者,唯入不出,“想”若生起,即从无想天中死没 。
(三)灭尽等至:即灭尽定,谓离无所有处欲,暂安住想思维为先,诸心心法灭 。
若诸圣者,已离无所有处欲,或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于定:先于下地粗想及与无想深生厌舍,尔时唯微细想缘,无相境转,依于彼处思维为先,心求上进,求上所缘,竟无所得;因无所得,灭而不转,心便寂灭 。或依灭尽相而入于定:即依无相定(于一切相不作思维),依此为依进趣所缘,因皆灭尽,心便寂灭 。
入灭定时,次第灭三种行:即身行(出入息)、语行(寻、伺)、意行(受、想) 。于初禅时,有寻有伺,至第二禅,无寻伺,名灭语行;第四禅无出入息,名灭身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心求上进,竟无所得,因无受想,名灭意行 。
出灭定时,触三种触 。触为受因,出灭定时,受想当生,故说触三种触 。此三种触,由三境生:由有所缘以为境界,名由有境;于此境中无有我慢扰动其心,故说触不动触 。由唯有事以为所缘,名由境境;于此境中无贪所有、无嗔所有、无痴所有,因此说为触无所有触 。由无相界以为所缘,名由灭境;于此境中不思惟一切相,故说触无相触 。
以上四大类型的禅定,其中四静虑是最基本的,它遍通于有漏无漏、大乘小乘,又是其它三类禅定的基础,其它禅定有些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如八解脱等),或依于它则易成功(如三三摩地、四无量三摩地等),故习禅者应先以四禅为初课而次第修习之 。
关于坐禅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真的有人能做到么?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怎么回事

文章插图
定义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 。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 。所谓真正的禅定,既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