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怎么回事( 二 )


(二)八胜处:(1)有色相观外色少——以色界定观于欲界有情诸不净相,及少分资具之好、恶、胜、劣,于彼诸相能随意隐蔽、自在回转(改变),得如实相 。(2)有色相观外色多——以色界定观欲界广大之外色(如宫殿、房舍等),令得清净 。(3)无色相观外色多——无色相,即离色界欲,得无色界定 。(4)无色相观外色少 。(5至8)无色相观外色青、黄、赤、白 。此八胜处,体即是前三解脱 。初二胜处,由初解脱出;次二胜处,由第二解脱所出;后四胜处,由第三解脱所出 。由三解脱故,得胜定自在 。此以解脱为因,胜处为果 。又此八胜处与修三种缘色解脱作所依止,此即以胜处为因,解脱为果 。要之,前解脱中得观想自在,今于胜处得制伏自在 。
(三)十遍处: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无边、识无边十种遍处 。于所观想之事,能成就普遍广大之境,故名遍处 。初八遍处,唯从第三解脱流出,后二遍处,即是空无边、识无边二种解脱 。对前八色遍处修习纯熟,能引贤圣观想神通,乃于诸事转变神通,其所变事,堪有所用 。由识遍处修习纯熟,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 。由空遍处修习熟练,于一切物随其所欲,皆能转空 。
修观行者,由解脱—→胜处—→遍处,次第而进 。因先于所缘得思维观想自在,次能制伏,后即于此遍一切处,则能如其所欲而作观想 。遍处、胜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是故此三,如是次第 。
等持
梵语三摩地,汉译等持,平等持心之意 。此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 。有关三摩地(等持),《瑜伽》卷十二中说有十种,略解如下:
(一)三三摩地:即空、无相、无愿三种等持 。解有二种:
1.行境别相 。空三摩地——于远离有情、命者及养育者、数取趣等,即空离蕴“我”,而心住一缘 。空性略有四种:一观察空,谓观察诸法空、无常、无我、无我所;二彼果空,谓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三空,谓于自身空,无计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执;四外空,谓于五欲空无欲爱 。初观察空是有学圣者所修,后三空是无学圣人所行 。无愿三摩地——于五取蕴思维无常、苦,无所愿欲,心住一缘 。无相三摩地——于五蕴灭思维寂静,心住一缘 。2.行别境同相,即依一真如观,而具三义:空性三摩地——即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 。无愿三摩地——即所观空,无所希愿 。无相三摩地——观此远离一切行相 。
(二)有寻有伺等三摩地:1.有寻有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相应者,如初禅 。2.无寻唯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唯伺相应者,如中间禅(初禅以上,二禅之近分定) 。3.无寻无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寻伺二种俱不相应,于寻伺心生弃舍,唯由一味于所缘而作观想,又唯一味平等显现 。此如二禅至有顶(非想非非想处定),唯除无漏诸三摩地 。
(三)大、小、无量三摩地:小三摩地者,或由观少色故小,或由思维的范围狭小,如小信、小欲、观想的区域狭小,此属于欲界定 。大三摩地者,由观多色名大,但所观色又非无边无际;或由上信、上欲及想诸天光明而令显现等,此属色界定 。无量三摩地者,由于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等而名无量定;或由无量无边信、欲等名无量定,如四无量心 。
(四)四无量三摩地:即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所缘之定 。四无量心,解释分二:
建立所依及行相:有情有三种,即不苦不乐者、有苦者、有乐者 。于不苦不乐者思维与乐——慈,于有苦者思维拔苦——悲,于有乐者思维其乐不相离而生随喜——喜,又即于前三欲与乐等,思维令不坚执、不染污(离贪或嗔)——舍 。又于一切众生无怨(离恶念头)即慈,无敌(离现乖争)即悲,无恼即喜,不害(离不饶益)即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