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芝( 三 )


曹瑞芝

文章插图
黄河小浪底上述工程见成效后 , 曹瑞芝等人又在建设厅的支持下 , 制定了全省淤田计画 , 拟“安设48英寸(121.9厘米)虹吸管300 组 , ……灌田2240万亩(149.3万公顷) , 使年农产收入达到1.12亿元 。计画30年竣工 , 全部费用400万元 。因经费无着 , 未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 , 仅1956-1958年的3年中 , 山东省就建成引黄虹吸工程24处共162条 , 设计引水160米3/秒 , 灌溉面积达560万亩(37.3万公顷) 。1935年前后 , 豫、冀、鲁三省政府合组虹吸工程勘察团 , 以曹瑞芝为团长 , 沿黄河查勘与测量达数月 , 编拟了详细的工程计画 。他在山东期间潜心研究虹吸和航运技术 , 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 。参与早期规划三峡开发方案1932年10月上旬 , 曹瑞芝应扬子江水道整治委员会邀请 , 由鲁赴宁 , 会同郓震、宋希尚 , 加上原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指派的测量总工程师史笃培(美国人)、技术员陈晋模两人 , 组成了中国第一支长江三峡勘测队 , 于10月下旬自宜昌逆流而上 , 查勘了长江水力开发情况 , 于11月23日回到南京整理资料 , 编写出长江三峡第一个开发计画 。这个计画比美国垦务局专家萨凡奇(J.L.Savage)1944年踏勘宜昌峡上游早10多年 。打破了长期以来有些人为认为三峡开发计画最早是美国人提出的误传 。计画认为:“自宜昌至秭归 , 其地质构造名曰‘黄陵背斜’ , 所谓‘黄陵花岗岩’者面积极广 , 地质学家公认此段为峡东背斜中心 , 花岗石质极坚固 , 以之为建坝基础 , 最合理想” 。“黄陵庙、三斗坪一带之(震旦纪)花岗岩地质及地势应为详细研究”地段 , 此背斜之“东翼宜昌葛洲坝至石门一段 , 为第三纪之‘东湖沙岩’及‘石门砾岩’ 。”石门以上至石牌溪即为不宜筑坝之奥陶纪灰岩地层 。从地质构造看 , “葛洲坝之岩层远不如黄陵庙岩层之合于建坝设厂基础” , 但“葛洲坝地势较好 , 初勘时认为是工程较省、工作较便之地点 。宜昌若为化学工业区 , 而恰好有各种天然适合条件 , 则发电用电集中一地 , 解除高压输电之困难 , 最合经济之原则 。”故关于选坝段“勘测队觅得地点二处 , 一在宜昌上游4海里(7.4公里)之葛洲坝;一在上游22海里(40.7公里)之黄陵庙附近一带 。”根据两站当时的情况 , 按各装机30万千瓦的要求 , 对大坝的位置、坝型、船闸、投资等进行了初步规划 。总的规划指导思想为低坝多级开发方案 , 此方案淹没损失甚微 , 宜昌重庆间落差125米 , 利用枯水流量发电 , 约可得保证出力294 万千瓦 。故还提出:“万县巴阳峡、忠县黄花城、酆都蚕背梁、涪陵剪刀峡、长寿大滩子等几个水电开发点 。”报告认为“葛洲坝和黄陵庙水电站仅是长江三峡开发中的一期工程 , 扬子江上游发展至最后时期 , 自宜昌至宜宾必有若干水坝、水闸及发电厂互相连属 , 水面降落 , 各成阶级 , 彼时不但航运之滩险问题可以完全解决 , 即两岸之农田亦因水位抬高受灌溉之利 。”报告还建议“利用长江三峡丰富的水电资源 , 固定空气中的氮气 , 製造化学肥料 , 发展电气化学工业 , 供应川汉铁路 。”据郓震先生回忆并撰文说:“当时计画中的计算部分和初步设计由曹瑞芝工程师负责 , 经郓、宋二工程师最后讨论定稿 , 然后送中国工程师学会《工程》杂誌总编辑沈怡审定发刊 。计画的发表是经钱昌照先生同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