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拟云芝


血红拟云芝

文章插图
血红拟云芝【血红拟云芝】血红拟云芝,子实体中等至较大 。菌盖扇形,半圆形或贝壳状,薄,硬,无柄复瓦状,长3.5-15(21)cm,宽3-11cm,厚3mm,表面被粉末状绒毛或光滑,黄白色至淡黄褐色,有黄褐色相间的环纹和沟纹及辐射状皱纹,基部有红褐色斑点,边缘薄波浪状至瓣状 。菌肉淡黄褐色,薄而韧 。菌管面黄褐色带白粉,延生,靠近盖缘不育 。管孔圆形,完整,每毫米7-8个 。菌管灰褐色,长2-3mm 。无囊体 。担子4个孢子 。担子近棒状,具4小梗,近无色 。孢子宽椭圆形,光滑,无色,含1-2个油滴,5-6×3-3.5um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血红拟云芝
拉丁学名:Coriolopsis sanquinaria (Kl.) Teng
别称:红脸革孔
目:非褶菌
科:多孔菌
属:拟云芝
基本信息中文学名:血红拟云芝拉丁学名:Coriolopsis sanquinaria (Kl.) Teng 血红拟云芝
血红拟云芝

文章插图
血红拟云芝中文别名:红脸革孔同物异名:Polyporus sanquinarius Kl.分类地位: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拟云芝属生态习性:在阔叶树腐木上覆瓦状群生 。分布地区:广东、海南、云南等 。经济用途:属木腐菌,引起木材形成白色腐朽 。所属科目血红拟云芝属于多孔菌目的一科 。本科真菌子实体多种形状,平伏、带菌盖,有柄或无柄,一年生或多年生,肉质、革质、木栓质或木质 。菌肉通常无色或褐色 。菌丝体有一体型、二体型和三体型 。子实层生于菌管内 。菌管通常位于子实体下面,一般是管状、齿状或迷路状,它们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有共同的管壁,有囊状体、刚毛、菌丝柱等不孕器官 。担子棒状,有2~4个孢子 。孢子有多种形状,无色到褐色,平滑 。
血红拟云芝

文章插图
血红拟云芝绝大多数种类木生,少数地生 。世界分布 。依据子实体的外部特徵(如子实体的形状、柄的有无、菌肉的颜色与质地、菌管与管口形状等)和内部结构,本科下分约105属 。本科真菌如茯苓、猪苓、云芝等是常用的中草药(见药用真菌);灰树花、硫黄菌等可供食用(见食用菌) 。有些种类如松根病菌可引起松树立木的严重病害;也有些种类可引起木材的白色腐朽和褐色腐朽 。血红拟云芝属于非云芝属,该属植物子实体生于树上,薄革质,侧生或平伏而翻卷 。菌盖半圆形至扇形,盖面有毛或光滑 。生于各种阔叶树倒木或伐桩上,引起木材腐朽 。菌种特徵血红拟云芝实体小,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纤孔菌属 。菌盖无柄,半圆形,复瓦状生长,往往相互接连,1-2cm×1.5-3cm,厚0.2-0.6cm,黄褐色至红褐色,有细绒毛,常具辐射状皱纹及粗糙,边缘薄而锐 。菌肉黄褐色,厚约1mm 。血红拟云芝菌管长1-5mm,色较菌肉深 。管口初期污白色,圆形,渐呈褐色并齿裂,每毫米3-5个 。刚毛体暗色,18-60μm×7.5-10μm 。担子短棒状,具4小梗,9-12μm×4-5.2μm 。孢子无色,宽椭圆形,厚壁,光滑,4-5.5μm×3.5-4μm 。
血红拟云芝

文章插图
血红拟云芝血红拟云芝生于杨、柳及壳斗科等树木上 。分布地区在河北、陕西、海南、广东、黑龙江、甘肃等 。血红拟云芝属木腐菌,分解木质素的能力较强,传播蔓延很快 。常侵害食用菌段木,尤其在段木接种后,长期潮湿、通风条件差的情况下容易生长此种菌 。血红拟云芝内侧排列着许多放射状的薄片,称为菌褶,菌褶两面能够产生单细胞的棒状担子,担子产生孢子 。伞柄上常常会有环状的膜,也就是菌环 。血红拟云芝的繁殖是靠担孢子进行的 。担孢子成熟以后,会散落下来,如果散落的位置条件合适,就会萌发,成为菌丝体 。菌丝体是血红拟云芝的营养体,是一种疏鬆状态的绵白色的物质,存在在土表或枯枝烂叶下面 。它可以从土壤或其它有机物中吸收养分,营腐生生活 。这些菌丝体彼此缠结在一起,吸收养分,不断发育生长,形成菌蕾,再经过生长伸出地面,成为新的血红拟云芝个体 。生长状况血红拟云芝是腐生菌的一种,是林木的分解者 。除了加工枯木的工作以 外,这种菌还和针叶林木的根共生出菌根(即菌丝体和高等植物的根组成的共生体) 。这种菌还常常落户于树木的新茎上,使其窒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