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哲学家 王充( 二 )


东汉哲学家 王充

文章插图
王充浮雕在王家迁居上虞后不久,王诵迎来了长子的诞生,他就是王充 。而此时王家已十分穷困,“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 。王充十岁左右时候父亲去世,成为孤儿,家族顶樑柱的倒下使王充家庭更趋残破 。孤门细族王充一生业儒业道,仕路不亨,只作过几任郡县僚属,且多坎坷沮阻,从事迹上看,既无悲歌慷慨之行,也无惊天动地之业 。因此无论是他自己写的长篇自纪,还是范晔为他作的正史传记,他的事迹都甚寥寥,实在无法引人入胜 。王充自谓出自“孤门细族”,但种种迹象表明,王家祖上还是比较风光的 。《论衡·自纪篇》(下引此书,只注篇名)曰: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孙一,几世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鹹不揆(原谅)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仇家所擒,祖父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商贾为事 。元城,旧县,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 。充说其先“一姓孙一”,字颇费解,论者疑有脱误,甚是 。根据上下文意,后“一”字下当脱“姓王”二字 。王氏意谓其先祖“一姓孙,一姓王” 。同祖两姓,必是一姓之分化 。颇疑王充祖先乃王孙氏之族,为先秦某工族之后,后来才分为二姓:一姓王,一姓孙 。由此看来,王充的血统曾是很高贵的 。
东汉哲学家 王充

文章插图
王充在汉代,王充祖先因功受封会稽阳亭 。亭侯是汉代军功爵之一 。汉制,从军立功者,依军功大小可食邑于县、乡、亭 。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以上则是县 。亭的大小,约相当于后世的堡或村 。级别不高,但可坐食其税,是箇中小地主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年,王充家在一次突发事变中,失掉了爵命和地位 。无爵可继,有家难归,王充的祖先们只好就近安置下来,男耕女织,以农桑为业,成了会稽郡人氏 。失掉了封爵的王充列祖列宗,都骁勇使气,结果结怨甚多,众人皆怨 。一遇天灾岁歉,王充的祖先们又干些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的勾当,弄得千夫所指 。在王充祖父王汛手上,正值西汉末年天下动荡,秩序大乱,王汛担心乱中被仇家绑票,于是收拾细软,“举家担载”,或肩挑,或车载,离开阳亭,先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最后留居于钱塘县,以转手倒卖,贾贩经商为业 。由此可见,王充的家世,由先秦王孙,而西汉封侯,进而农桑贾贩,真是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 。王充的父辈共有二人:王蒙、王诵 。王诵即是王充的父亲 。王充祖辈好勇任气之习,至王蒙、王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又与地方豪强丁伯家结下深仇,钱塘也不能呆下去了,遂又举家迁入上虞 。这真是一个十足的破落之家,到王充出世时,已是“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再加“宗祖无淑懿之德” 。确实是一个“孤门细族”之家(《自纪》) 。在这个家里,迎接王充降临的,不仅没有任何财产、名誉地位,而且更让他背上了一个先人无德,祖宗无行的沉重包袱 。以致后来王充成名后,还有人以此来讥讽他 。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详尽地记载了这些家庭状况,是比较真实的 。对此,刘知几却不以为然,认为:“王充之《自纪》也,述其父祖不肖,为州闾所鄙”,“必责之以名教,实三千之罪人也!”(《史通·序传篇》)实在不是通达之论 。幼读经史王氏家族虽然不是地方大户,但还没到揭不开锅的地步,田昌五《王充评传》说“他的家庭是屡受排挤而行将落入贫苦劳动民众队伍中的家庭 。”这个估计是合乎实际的 。王家祖宗儘管在社会上大耍无赖,好勇斗气,但对王充还是十分痛爱的,也十分注意培养 。《后汉书》本传说:“充少孤,乡里称孝 。”似乎他从小不是失去父爱,就是缺乏母慈 。这并不符合实际 。王充《自纪》曰:充少“有巨人(大丈夫)之志,父未尝答,母未尝非,阎里未尝让(谴责) 。”可见双亲俱在,且很慈爱,未尝见背 。王充少时,不喜欢押呢戏辱等无聊游戏 。其他小孩喜欢掩雀捕蝉,戏钱爬树,王充从来不去参与,表现出孤介寡和,端庄严整的气质 。这引起王诵的重视,六岁便教他读书写字,八岁进他上国小 。书馆中学童百余人,都因过失和书法不工遭到先生体罚,唯有王充书法日进,又无过错,未尝受责 。学会写字,王充告别了书馆,开始了儒家经典的专经学习和儒家道德的修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