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虽以“上海”为题,讲的却是“开放” 。因为开放,所以能够做到兼收并蓄,东西方制度和文化由是可以相互融合,从而取长补短,将其中的精华发扬光大 。而这也是上海得以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
基本介绍书名: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数:221页
开本:16
作者:卞君君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7308118835
内容简介卞君君编着的《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虽以“上海”为题,讲的却是“开放” 。因为开放,所以能够做到兼收并蓄,东西方制度和文化由是可以相互融合,从而取长补短,将其中的精华发扬光大 。而这也是上海得以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已今非昔比,成为世界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然而这个国家仍然有一种百年前那种“惧怕开放,惧怕融入世界”的心态,这可能是一切表面的危机背后,更令我们为之担忧的境况 。从这个角度讲,本书能够借上海的百年发展让我们重新正视“开放”之于中国未来的价值和意义,则善莫大焉 。图书目录城市的源起 一 海上来“客” (注定结局的开始) 二 炮响埠开 (骯髒的鸦片贸易) 三 发现上海 (“阿关士德”号来了) 四 荒滩“特区” (租界的物种起源) 西风东渐;洋人的改造; 基督的圣徒 一 法美虎狼 (领事馆的开场戏) 二 大清木马 (清政府与流水官) 三 海关被窃 (一块砧板上的鹹鱼) 四 洋教之徒 (最中国的神父们) 五 房地产热 (上海滩头炒地皮) 被改变的城市、文化、社会 一 银行矗立 (金融的草莽时代) 二 洋行买办 (在夹缝中走钢丝) 三“阿拉”是谁 (谁是城市的主人) 四 黑帮大哥 (革命“有功”的江湖) 融合,燎原的星火 一 报业繁茂 (“申报纸”的大变局) 二 海派滥觞 (东方的西方切口) 三 说“洋泾浜” (小河的沧海桑田) 四 革命星火 (花园里的革命吶喊) 后记 参考文献后记从我的故乡嘉善,到与浙江省接壤的上海市枫泾小镇,开车只需10分钟便到了 。如果沿着沪杭高速继续往东行驶,40多分钟后就可以驶进徐家汇一条以嘉善为名的马路 。从嘉善路到外滩,只需捷运两站路 。这就是我和上海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在高铁时代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2013年4月30日,一个假日,我陪家人登上了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塔,在离地350米处鸟瞰上海滩 。江面上船只往来,对岸楼宇林立,身后是浦东最为繁华的陆家嘴CBD商务区,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建造中的上海中心大厦……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耸人云的摩天高楼,犹如划破天空的经济利器,坚毅、挺拔、神秘,散发着浓郁的城市荷尔蒙 。站在这幢标誌着上海改革开放与新时代肇始的建筑里,耳畔是身边的人们发出的阵阵喧嚣声,眼前的景色瀰漫着盛世的繁华感觉 。此时,也许没有人意识到,他们脚下的土地,在170年前发生了惊天巨变:因为一场骯髒的鸦片战争、一纸丧权的卖国协定、一张昏庸的租地章程,西方殖民者肆无忌惮地在上海滩画圈占地,随后,东西方文化在这片“十里洋场”发生了剧烈的撞击,以及绵长的融会 。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不是被圈在博物馆里的,而是散落在各个角落中 。在南京路、淮海中路、武康路……还有天平社区那些精雅的别墅、石库门背后,隐藏着无数动人心魄的故事 。这些故事一定比世界上其他城市里边的故事更为离奇、曲折,因为这里的奇蹟大多是外来的、不知背景且神秘的 。当西方淘金者和避难者,与中国封建的传统的社会生态相邻而居,外来的傲慢、贪婪、自由,和本土的拘谨、狡黠、抗争难分难解 。这中间,又夹着传教士、官员、报人、革命者、黑帮分子……或没头没尾,或怅然若失的故事,这些恰恰是上海这座城市吸引我,让我寻觅并讲述那些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 。考察近代中国,上海是一个绝佳的切入口,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之一 。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在晨钟暮鼓里展示着时光lit的痕迹,每个角落只要轻轻一掸,就能扬起一片厚重的历史尘灰 。但世间的残酷在于,某些历史片断,总是会被选择性地遗忘,最后淹没在时间的风尘之中,宛若浮光掠影 。探寻这个城市的起源DNA,就像挖掘埋封于地下百年的文物,它们带着满身历史的泥土味扑面而来,让人有种窒息感 。感谢多年来支持、鼓励我写作的吴晓波老师,他的师友之言总会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胡志远、何瑜,以及王留全、屈波、余燕龙、叶赞等“蓝狮子”众多弟兄姐妹,你们的无私帮助让我确信,拥有真挚友情的人生是幸福的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 。已然年迈的父母,常常是烧一桌最好的菜,等候着他们的儿子回家;岳父母则用最为淳朴的慈心,帮我照顾着他们的女儿和外孙;感谢妻子陆月凤和儿子卞一帆,因为我的工作而未能履行的为夫、为父责任,你们的最大谅解和你们的支持是我每一本书的写作动力 。最后,必须要感谢当下手捧《上海滩·1843》的你,你们就像闪亮的星星,给我带来了一片璀璨的星空,点亮我的双眸 。序言1843年上海的开埠,标誌着中国东西方融合的正式开启,也让当时的清王朝真正具备了一个面向世界的视窗 。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间,这座太平洋西海岸的小县城逐步发展,几经枯荣起落,终于成为中国最具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城市 。今年恰逢上海开埠的一百七十周年,诸多以“上海”为主题的图书纷纷面世,而在其中,君君的这本书无疑是“感乎中,发乎外” 。本书虽以“上海”为题,讲的却是“开放” 。因为开放,所以能够做到兼收并蓄,东西方制度和文化由是可以相互融合,从而取长补短,将其中的精华发扬光大 。而这也是上海得以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书中,论述“开放”,让我印象为深的有两点,摘录于下,虽是管中窥豹,但也足以见出作者的初心 。首先,“开放”意味着国外较为先进的商业制度进入本地,对传统的规则进行改造,使之更加适应商业化社会的发展 。在书中,作者借上海这个舞台,描绘了诸多这种新对旧、西对东的同化与改造 。在房地产领域的“道契”制度,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根据书中的记述:“道契”的出现,一方面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地契”概念,使产权变得明晰,从而便于产权交易;另一方面,它有效地隔绝了公权力对私有财产的觊觎,更好地保护了私有产权 。也因如此,道契一出,“得到了租界内华人‘地主’们的赞同,纷纷请求将自己的地契更换成‘道契’,甚至连租界外的地主也要求换髮这种产权明晰的新式权证” 。也是在道契制度形成以后,房地产业开始成为上海城市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可见,一个行业的大发展,背后必须要有制度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开放”意味着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允许争论和异见,思想上的自由争鸣是社会发展的大前提 。上海自开埠后便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所,各种思潮的碰撞、交锋,使上海的文化异常地活跃和繁荣,从而造就了上海的品格 。而作者在书中,哀叹这种以上海文化为代表的争论、自省意识的衰落 。例如,他谈及“公共空间”: 对于“公共空间”的理解,中国老百姓侧重于“公共使用”,却在“公共管理”方面意识薄弱 。姚公鹤在《上海闲话》叹道:“呜呼,教育不普及,又曷怪公益心之薄弱耶!”自20世纪初以来,针对民众公德问题的反省,一直没有停过 。但这种内省在中国很多历史教科书中一概不见了,在民族主义高涨的汹涌浪潮中,爱国主义教育笼罩了一切 。他继而在更大的层面上加以评论: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成败,不仅取决于它的政府能否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同时还取决于是否能承认现实,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勇气 。如果一个政权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连反省的勇气都没有,还能指望它真正与时俱进吗? 这其中的弦外之音,关注时政的读者自然能心领神会 。从根本上讲,“开放”意味着先进制度、先进文化对落后制度、落后文化的改造和征服,但问题是,落后的制度和文化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权力寻租空间,因此既得利益集团会千方百计地阻挠“开放” 。对今日的中国而言,这一点不是值得温故的历史,而是需要直面的现实 。一百七十年前,中国的国门被叩开,被迫开阔眼界,被迫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而当一百七十年后,中国已今非昔比,成为世界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然而我们国家仍然有一种百年前那种“惧怕开放,惧怕融入世界”的心态,这可能是一切表面的危机背后,更令我们为之担忧的境况 。从这个角度讲,本书能够借上海的百年发展让我们重新正视“开放”之于中国未来的价值和意义,则善莫大焉 。客观而言,君君写作此书,并不具备优势,他并不是史学专业出身,也没有城市研究的背景,于他而言,操作这个选题,本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若一般人或早已知难而退,但他查阅文献资料无数,着实下了一番苦工 。君君对近代政治、历史颇有志趣,此书也是以“上海”为切口,来展现他对中国近代历史变化演进的一个观察和思考 。无论如何,这都值得鼓励和嘉许 。其中或有讹误,或有漏疏,终归瑕不掩瑜 。是为序 。
- 禹州古城
- 中国男子游泳队运动员 施扬
- 明末四大高僧
- 中国小教学研究
- 2014年中国拍摄电视剧 熊庆来
- 2011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
- 中国铁路车站 广惠城际铁路站点 龙丰站
- 世博会中国馆模型
- 中国好声音第四季歌曲 我爱你中国
- 小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