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理论【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理论】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理论,是指普利高津等提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使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巨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为“耗散结构” 。
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区或平衡区附近都不可能从一种有序走向另一更为高级的有序;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正、负反馈机制等,正是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使得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是一个处于非平衡态的自组织系统,同时具有非线性的动力学过程 。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功能的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