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文章插图
三十六计 , 走为上计【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计 , 走为上计 释义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 , 以逃走为上策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 , 没有别的好办法 , 只能出走 。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 , 走是上计 。”
基本介绍中文名:三十六计 , 走为上计
外文名:36 plan, going for good
发 音:sānshíliùjìzǒu wéishàngjì
出 处:《南齐书·王敬则传》
基本信息【发 音】sān shí liù jì , zǒu wéi shàng jì【释 义】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 , 没有别的好办法 , 只能逃走 。【出 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 , 走是上计 , 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渊材曰:‘三十六计 , 走为上计 。’ 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九【用 法】 複句式;作谓语、分句;用于劝说词【示 例】余易木《初恋的回声》:“女婿比较机灵 , 一看形势不妙 , ~ , 溜之大吉 。”【近义词】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溜之大吉【反义词】坐以待毙【英 译】36 plan, going for good含义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 。现多用于生活中 , 工作中 , 社交中 , 如果形势对自己不利时 , 敌强我弱时 , 就选择暂时退却 , 重新再来 , 或另谋他法的心态 。原典全师避敌① 。左次②无咎③ , 未失常也④ 。注释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 , 避开强敌 。②次:驻扎 。③咎(jiù):危险 。④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解释见前二十六计注) 。本卦六四.《象》辞:“左次无咎 , 未失常也 。”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 , 没有危险 , (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 , 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按语敌势全胜 , 我不能战 , 则:必降;必和;必走 。降则全败 , 和则半败 , 走则未败 。未败者 , 胜之转机也 。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 , 度金兵至者日众 , 难与争锋 。—夕拔营去 , 留旗帜于营 , 豫缚生羊悬之 , 置其前二足于鼓上 , 羊不堪悬 , 则足击鼓有声 。金人不觉为空营 , 相持数日 , 乃觉 , 欲追之 , 则已远矣 。(《战略考.南宋》)可谓善走者矣 。来源本计为三十六计第六套第36计,“三十六计 , 走为上计”计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计 , 走为上计” 。檀公指南朝名将檀道济 , 相传有《檀公三十六计》 。此外 , 我国古代其他兵法也有论述 。《淮南子.兵略训》:“实(力量强大)则斗 , 虚(寡不敌众)则走” 。我国另一部兵书《兵法圆机.利》也有:“避而有所全 , 则避也” 。《孙子·虚实篇》:“退而不可追者 , 速而不可及也” 。《吴子·料敌》也说:“凡此不如敌人 , 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 , 知难而退也” 。由此可见:“三十六计 , 走为上计”是指在我方不如敌的情况下 , 为了保存实力主动撤退 。所谓上计 , 不是说“走”在三十六计中是上计 , 而是说 ,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 我方有几种选择:求和、投降、死拼、撤退 。四种选择中 , 前三种是完全没有出路的 , 是彻底的失败;只有第四种“撤退”才可以保存实力 , 以图捲土重来 , 这是最好的抉择 。因此说“走”为上 。典故南北朝时期 , 齐明帝暴病而死 , 王敬则仓卒在东面起义 , 朝廷十分震惊 。东昏侯在东宫召集手下密议反叛 , 派人登楼观察 , 看到征虏亭发生火灾 , 说王敬则来了 , 假装要走 。有人告诉王敬则 , 王敬则讥笑檀道济父子逃走不负责任 。全师避敌① 。左次无咎 , 未失常也② 。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 , 避开强敌 。②左次无咎 , 未失常也: 。可谓善走者矣! 敌方已占优势 , 我方不能战胜它 , 为了避免与敌人决战 , 只有三条出路:投降 , 讲和 , 撤退 。三者相比 , 投降是彻底失败 , 讲和也是一半失败 , 而撤退不能算失败 。撤退 , 可以转败为胜 。当然 , 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跑 , 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主力决战 。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 , 调动敌人 , 製造有利的战机 。总之退是为进 。何时走?怎样走?这里要随机应变 , 学问大得很 。按语中讲的毕再通用缚羊击鼓蒙蔽金人 , 从容撤走的故事 , 就显出毕再遇运用“走为上计”的高超本领 。走为上 , 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 , 採取有计画的主动撤退 , 避开强敌 , 寻找战机 , 以退为进 。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这句话 , 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 , 走为上计 。”其实 , 我国战争史上 , 早就有“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 , 楚国日益强盛 , 楚将子玉率师攻晋 。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 , 配合楚军作战 。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 , 明知晋楚之战迟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国进发 , 晋文公闻讯 , 分析了形势 。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 , 楚强晋弱 , 其势汹汹 , 他决定暂时后退 , 避其锋芒 。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 , 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 。我曾与他有约定 , 将来如我返回晋国 , 愿意两国修好 。如果迫不得已 , 两国交兵 , 我定先退避三舍 。现在 , 子玉伐我 , 我当实行诺言 , 先退三舍 。(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 他撤退九十里 , 已到晋国边界城濮 , 仗着临黄河 , 靠太行山 , 足以御敌 。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于玉率部追到城濮 , 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 。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 , 以右军最薄弱 , 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 , 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 , 并无斗志 。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 , 中军继之 。楚右军直扑晋军 , 晋军忽然又撤退 , 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 , 又要逃跑 , 就紧追不捨 。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 , 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 。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 , 吓得乱蹦乱跳 , 转头就跑 , 骑兵哪里控制得住 。楚右军大败 。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 , 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 , 元帅赶快进兵 。”子玉登车一望 , 晋军后方烟尘蔽天 , 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 。”其实 , 这是晋军诱敌之计 , 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 , 来往奔跑 , 故意弄得烟尘蔽日 , 製造假象 。子玉急命左军併力前进 。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 , 往后撤退 。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 , 又遭歼灭 。等子玉率中军赶到 , 晋军三军合力 , 已把子玉团团围住 。子玉这才发现 , 右军、左军都已被歼 , 自己已陷重围 , 急令突围 。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 , 逃得性命 , 但部队丧亡惨重 , 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 , 都不是消极逃跑 , 而是主动退却 , 寻找或製造战机 。所以 , “走” , 是上策 。再说一个城濮大战之前 , 楚国吞併周围小国日益强盛的故事 。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 , 发兵攻打庸国 。由于庸国奋力抵抗 , 楚军一时难以推进 。庸国在一次战斗中还俘虏了楚将杨窗 。但由于庸国疏忽 , 三天后 , 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 。杨窗报告了庸国的情况 , 说道:“庸国人人奋战 , 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 , 恐怕难以取胜 。”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 , 以骄庸军 。于是师叔带兵进攻 , 开战不久 , 楚军佯装难以招架 , 败下阵来 , 向后撤退 。象这样一连几次 , 楚军节节败退 。庸军七战七捷 , 不由得骄傲起来 , 不把楚军放在眼里 。军心麻痹 , 斗志渐渐鬆懈 , 戒备渐渐失去了 。这时 , 楚应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 , 师叔说 , “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 , 庸人已十分骄傲 , 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 。”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 。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 , 怎幺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杀回 , 仓促应战 , 抵挡不住 。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 。师叔七次佯装败退 , 是为了製造战机 , 一举歼敌 。套用解析知难而退 , 保住本钱 知难而退中的“难”在这里要理解成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情 , 而不要理解成“困难”的难 。所以它要求人们要“见可而进 , 知难而退” ,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 也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 不能盲目蛮干 , 不要轻敌冒进 , 不能以卵击石、侥倖求胜 。“留得青山在 , 不愁没柴烧” , 这是脱离危险境地的一种策略 。要运用好此计:要辨清形势 , 不要慌乱 , 谋划要密 , 寻找空隙 , 防止跟蹤 。以退为进 , 寻机制人就是把所做出的暂时退让 , 作为下步争取更大进取的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的“走” , 并不主要是因为力不可支 , 而是出于引诱和调动敌人的需要 , 这是一种以迂为直的迂迴战术 。通过伪装的退却 , 可以诱敌深入 , 使其误入“重地” , 进而被我们“聚而歼之”;通过伪装的退却 , 可以诱进分敌 , 使我们能各个击破 , 以少胜多;通过伪装的退却 , 可以“能而示之不能” , 给敌人以弱小、恐惧的假象 , 助长敌人骄傲轻敌的心理 , 使其不加戒备 , 给我们突然袭击带来可乘之机 。“以退为进”的策略表面上看来是脱离战场 , 躲避同敌人的直接接触 , 属无为之举 , 其实本计包含着很多积极的作用:避免决战 , 诱进分敌 , 变换环境 , 拖垮敌人 。急流勇退 , 避祸保名事物发展到了顶点 , 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 这就是“物极必反” , “否极泰来”的道理 。急流勇退中的“勇”字 , 除了果断迅速的意思之外 , 还应该包含勇敢和勇气的含义 , 因为急流勇退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胆识 , 非小人之辈能够做到的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 , 採取有计画的主动撤退 , 避开强敌 , 然后再寻找战机以图东山再起 , 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因为无论哪一种战斗 , 谁都没有常胜的把握 , 在瞬息万变的战斗过程中 , 不机警就不能应付 , 不变通就不能达权 , 所以退却并非怯懦的表现 , 也不是英雄末路 。只有採取适当的权宜之计 , 才能有重振雄风的可能 。由此可见 , 通过“走为上”的计策 , 远远地离开是非之地 , 就可以躲祸患;儘早地功成身退 , 就可以保住名节 , 这是明哲保身的一种高明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