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韧带


项韧带

文章插图
项韧带【项韧带】指在颈部从颈椎棘突尖向后扩展成三角形板状的弹性膜层 。项韧带常被认为与棘上韧带和颈椎棘突间韧带同源 , 向上附着于枕外隆凸及枕外嵴 , 向下达第7颈椎棘突并续于棘上韧带 , 是颈部肌肉附着的双层緻密弹性纤维隔 。
基本介绍中文名:项韧带
外文名:ligamentum nuchae
项韧带的解剖定义和位置在人类项部中线两侧 , 由浅入深依次排布有:斜方肌(第1层);小菱形肌和上后锯肌(第2层);头夹肌(第3层);头半棘肌(第4层);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和颈半棘肌(第5层);头后小直肌和迴旋肌(第6层)等 。其中斜方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几乎全层存在 , 而其它肌仅见局部 , 如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和头下斜肌位于枢椎水平以上 , 即枕下区 , 称枕下肌群 。在人类项部中线区 , 两侧肌群之间存在结构丰富但不均一的结缔组织 。人们常常将这一区域的全部或局部结构称为LN 。该区域的境界如下:外侧界为两侧肌群靠近中线处的劈裂面;上界为枕骨的枕外隆突和枕外嵴;下界为第6、7颈椎的棘突和棘上韧带;前界为寰椎后结节、第2至第5颈椎棘突 , 还有寰枕后膜、寰枢后膜和黄韧带;后缘游离 , 即左、右两侧的深筋膜浅层和斜方肌腱在后正中线的交织处 。第40版格氏解剖学[1]更倾向于将该区域的全部定义为LN , 认为LN是颈后左、右肌群之间的腱性结构与筋膜的複合体 , 同时提出LN并非是真正意义上韧带 , 理由是LN并没有连结相邻的骨 , 也不具有典型的韧带结构 。早期研究认为LN是项部中线的双层纤维弹性结构(fibroelastic) , 是椎骨间的韧带连结 , 也是项部椎旁肌的肌间隔 。也有研究将LN的存在部位向两侧扩展 , 提出位于头半棘肌深面的筋膜亦属于LN的结构 , 其作为LN的侧翼到达并附着于枕颞缝附近 。项韧带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 , 人类LN是存在于两侧肌群之间结构複杂、内涵丰富的筋膜系统 。LN在拮抗头部前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0] , 就附着位置而言 , 在拮抗头颈部前屈作用上 , LN具有槓桿优势 , 因为它的附着点远离运动轴[21] 。新鲜人颈部生物力学研究也显示去除LN后 , 颈椎屈曲幅度增加了52% , 切线刚度下降27% 。LN的基本机械原理在人类依旧存在 , 儘管它的这一作用在减弱 。在人类 , LN在维持头部和颈椎稳定中所发挥的作用更重要 , 如维持颈曲和颈椎旋转时稳定头部等 。也有文献指出 , 斜方肌和小菱形肌通过LN将上肢肩带连线于颈椎 , 头夹肌通过LN将头部运动连线于颈椎 。可见在头颈肩複杂运动中 , 颈椎可能是运动轴心 。另外 , Johnson等等认为LN直接将肌力传递到下颈椎(C6、C7) , LN的主要作用在下颈椎 , 并不参与上颈椎的複杂的稳定系统 。Johnson等计算斜方肌在枕骨上产生的最大力为15N , 而在C7产生的最大力为150N 。可见在头颈肩运动轴心中 , 下颈椎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大 。另外 , LN有本体感受器分布 , 可能影响颈部肌活动 。LN与硬脊膜存在连结可能有助于理解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和LN未知的生物学功能 。隋鸿锦等推测这种连结可能与脑脊液循环有关 , 也可能有助于解释某些颈源性头痛的病因 。项韧带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 , 人类LN是存在于两侧肌群之间结构複杂、内涵丰富的筋膜系统 。LN在拮抗头部前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就附着位置而言 , 在拮抗头颈部前屈作用上 , LN具有槓桿优势 , 因为它的附着点远离运动轴 。新鲜人颈部生物力学研究也显示去除LN后 , 颈椎屈曲幅度增加了52% , 切线刚度下降27% 。LN的基本机械原理在人类依旧存在 , 儘管它的这一作用在减弱 。在人类 , LN在维持头部和颈椎稳定中所发挥的作用更重要 , 如维持颈曲和颈椎旋转时稳定头部等 。也有文献指出 , 斜方肌和小菱形肌通过LN将上肢肩带连线于颈椎 , 头夹肌通过LN将头部运动连线于颈椎 。可见在头颈肩複杂运动中 , 颈椎可能是运动轴心 。另外 , Johnson等等认为LN直接将肌力传递到下颈椎(C6、C7) , LN的主要作用在下颈椎 , 并不参与上颈椎的複杂的稳定系统 。Johnson等计算斜方肌在枕骨上产生的最大力为15N , 而在C7产生的最大力为150N 。可见在头颈肩运动轴心中 , 下颈椎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大 。另外 , LN有本体感受器分布 , 可能影响颈部肌活动 。LN与硬脊膜存在连结可能有助于理解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和LN未知的生物学功能 。隋鸿锦等推测这种连结可能与脑脊液循环有关 , 也可能有助于解释某些颈源性头痛的病因 。项韧带的临床意义LN , 尤其是背侧部 , 是项背侧肌腱膜汇集的地方 , 在C6 , C7尤为緻密 。临床上可见LN肌腱炎 , 这一临床现象表明LN像肌腱一样控制着头部的平衡 , 其在棘突的附着处容易出现磨损和撕裂 。在LN最下部的软组织损伤可出现非瘤性肿块 , 并发生纤维软骨化生 。LN纤维软骨性假瘤为坚硬或软性结节 , 伴有顽固不明确颈痛 , 常被误诊为籽骨[28] 。籽骨一般为椭圆形或圆形 , 常见于LN后缘 , 80%的籽骨位于C5/C6或C6/C7水平 , 发生率男性为11.3% , 女性为3.5% 。籽骨发生的机制推测可能是屈颈时LN与棘突尖间的机械压力增加有关 。LN籽骨通常无痛 , 无需治疗 。另外 , LN过分牵拉导致C6、C7或T1棘突的撕脱性骨折 , 临床上称Clayshoveller’s骨折 。LN慢性损伤常导致LN退变 , 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是其主要原因 。LN退变的病理改变发生在长期慢性劳损过程中 , 呈渐进性通常表现为LN形态、密度、弹性等异常 , LN钙化则是LN退变的最终结果 。LN退变与颈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Takeshita等认为LN退变后可能增加颈椎的不稳定性 , 进一步加剧颈椎骨骼-肌肉系统的退变 。而LN局部的最终钙化 , 对颈椎又可起到制动和增加稳定性的作用 , 从而有利于减缓颈椎病的发展过程 。临床X线研究证实临床拟诊为颈椎病病例中有23.96%出现LN钙化 , CT和超声检查病例组中有27.69%的LN出现钙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