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猪


家猪

文章插图
家猪【家猪】家猪,拉丁学名:Sus scrofa domesticus(Linnaeus, 1758),猪科猪属野猪的一个亚种,是一种杂食类哺乳动物 。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肉可食用,皮可製革,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易饲养,繁殖快,有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色 。出生后5~12个月可以配种,妊娠期约为4个月 。寿命可达20年 。是五畜之一 。在十二生肖里猪列末位,称之为亥 。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和习俗 。家猪是农户圈养的猪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家猪
拉丁学名:Sus scrofa domesticus(Linnaeus, 1758)
别称:野家猪、国内猪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偶蹄目
亚目:猪形亚目
科:猪科
亚科:猪亚科
属:猪属
种:野猪
亚种:家猪
动物学史猪的历史要追溯到四千万年前,有迹象证明家猪可能来自欧洲和亚洲 。在被人们发现的化石中证明有像野猪一样的动物穿梭于森林和沼泽中等 。
家猪

文章插图
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先秦时期 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 。而后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不同的猪加以区分的要求,商、周时代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是发明了阉猪技术 。夏商周时期,史称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衔接新石器时代和秦汉的重要时期,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 。早在新石器时代,猪已经被广泛地养殖,并作为财富的象徵,这一趋势在夏、商、西周时期依然延续并继续发展 。但是由于文字记载的缺乏,今天的人们很难清楚地了解当时的养殖业的情况,一些考古发现也只能片断地展示养猪业的某些概况 。考古者只能粗略地介绍这一时期的养猪业概况 。汉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 。这一情况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 。汉代以前虽已有舍饲,但直至汉代时止,放牧仍是主要的养猪方式 。当时在猪种鉴定上已知猪的生理机能与外部形态的关係,这对汉代选育优良猪种起了很大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 。形态特徵猪体大,肌肉丰满结实 。瘦肉型猪较地方猪种体高而长,全身结构紧凑,皮肤平滑无皱纹,皮下脂肪少,肌肉发达,体型伸长,前躯较轻,后躯强大丰满,四肢较长,强健有力 。颈、肩、胸发育宽广丰圆、躯干宽广呈圆型,背宽略呈拱形 。腹部下垂,胸腹下缘在一条平直线上 。臀部发育特别好,长宽而平整,飞节以上整个后腿发育丰圆呈球形 。由前躯至后躯,上望和侧望均表现出前小后大的楔形状 。生活习性排泄行为猪爱好清洁,猪有在低湿的地方排粪的习惯,睡卧在高燥的地方,有经常保持清洁的特性 。所以猪舍的建筑应能利用其习愤来保持高燥与清洁 。猪不在吃睡地方排粪尿,并表现一定的粪尿排泄规律 。生长猪在採食中一般不排粪,饱食后约5分钟开始排泄一两次,多为先排粪,后排尿 。餵料前易排泄,多为先排尿后排粪 。在两次餵食的间隔里只排尿,很少排粪 。夜间一般进行两三次排粪 。猪还习惯在睡觉刚起来饮水或起卧时排泄 。当猪圈过小、猪群密度过大、环境温度过低时其排泄习性容易受到干扰破坏 。群居性猪为喜群居的胆小动物,同窝或异窝同大的猪应收容在同一猪舍饲养 。习惯于成群活动、居住和睡卧,结对是一种突出的交往活动,群体内个体间表现出身体接触和保持听觉的信息传递,彼此能和睦相处,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群体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离群独居者,可怀疑其有问题 。猪对颜色的感觉比较迟钝但对嗅觉敏感,寄养时应採取相应措施 。猪对吃喝的记忆力很强,对与吃喝有关的时间、声音、气味、食槽方位等很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制定相应的饲管理制度,并进行合理的行为调教与训练,如每天定时饲喂,训练猪只採食、睡卧、排泄三角定位等 。猪有点神经质,易受干扰引起应激 。所以饲养者一定要精心照顾猪群 。生活行为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 。生产中见到的争斗行为主要是为争夺群体内等级、争夺地盘和争食 。探究行为包括探查活动和体检行为 。猪的一般活动大部分来源于探究行为,大多数是朝向地面上的物体,通过看、听、闻、嗅、啃、拱等感官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以获得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异常行为是指超出正常範围的行为 。着重指对人畜造成危害或带来经济损失的异常行为,它的产生多与猪所处的环境中的有害刺激有关 。这些行为主要是活动受到限制,长期高密度圈养等因素的影响 。分布範围世界130个养猪国家中欧洲32.30%,非洲占25.38%,美洲为18.48%,亚洲占13.84%,大洋洲占10.00%,亚洲排第4位 。在1271个品种统计计数中,欧洲占39.58%,亚洲占24.15%,美洲16.76%,非洲占10.07%,大洋洲9.44%,亚洲则为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