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五金“新”起来 五金历史之最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重庆大足工业园区 , 五金产业集群是园区一大特色 。重庆大足工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合心集团车间的磨削自动化生产线正在作业 。
大足电商产业园内 , 五金商家在电商平台直播 。
大足电商产业园的五金制品展示墙 。
大足五金文化公园 。大足区委宣传部供图
“嘶嘶嘶……”位于重庆大足工业园区的合心集团五金产品生产车间内 , 一批刀胚正被磨削处理 。从磨刀面、装手柄 , 到开刃口、打商标 , 不到45秒 , 一把大足特色的锻打刀具 , 就由智能机械手臂制作完成了 。
重庆市大足区作为中国重要的五金制品集中产区和集散中心 , 五金产业年产值达200多亿元 。全区共有1500余家五金生产企业 , 从业人员10万余人 , 五金专业市场群营业面积达36万平方米 , 产品涵盖日用五金、工具五金等10余个门类2000多种款型 , 畅销国内外市场 。
坚持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 , 大足五金近年将智能制造、数字共享等创新模式融入生产 , 促进产业从“小而散”走向“大而优” 。
传承技艺 , 创新生产
大足五金历史悠久 。据《大足五金志》记载 , 唐昭宗时期 , 当地为了开凿大足石刻 , 大量生产铁锤、雕刻刀等匠造五金工具 , 后因战争需要 , 大足成为弓弩、刀枪等冷兵器生产的大本营 。农业和生活五金工具也在同步发展 。明清时期 , 由于五金产量大、做工好 , 大足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五金之乡” 。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 大足五金迎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 成为全国五金工具重点产区 。“炉火熊熊叮当响 , 家家户户打铁忙” , 说的就是大足五金产业的繁荣景象 。
大足五金缘何延续千年?不少当地人认为 , 从晚唐传承至今的特殊锻打工艺是奥妙所在 。以刀具为例 , 制刀基料经高温加热、辊锻成型冷却后 , 大足人会将其放于平墩并反复捶打矫直至定型 , 再进行开刃打磨 , 经过这些步骤打造的刀具被称作“锻打刀” 。“千锤百炼出好钢嘛!比起市面上常见非锻打成型的‘冲压刀’ , 锻打刀硬度高、耐磨性强 , 使用起来更加锋利 。”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修建说 。
凭借一手过硬的锻打功夫 , 邓修建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的传承人 , 并注册了品牌“邓家刀” , 销售锻打产品 。桥丰、永利等当地企业也在规模化生产锻打刀具 , 合计年产量超1亿把 , 这也让大足被誉为“中国锻打刀剪中心” 。
“锻打刀具虽好 , 但只靠人工挥动铁锤生产 , 即便工人日夜不休 , 产量也上不去 。要想锻打技艺在全国闯出名堂 , 必须依靠机器自动化作业 。”合心集团重庆板块总经理陈品忠说 。
实现锻打产品自动化生产的过程充满艰辛 。陈品忠回忆 , 市面上常见的自动化设备多针对冲压产品 , 研发团队没有现成标准可参考 , 不断试错是常态 , “比如磨刀面 , 为了打磨出合适的刀身斜度 , 我们经过了近万次模拟测试 , 最终确定了机械手臂操作的最佳角度值 。”去年11月 , 合心集团为锻打刀具打造的全自动磨削生产线投入使用 , 能够节约20%—30%的生产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