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


薛雪

文章插图
薛雪【薛雪】薛雪(1681~1770)字生白 , 号一瓢 , 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 。江苏吴县人 , 与叶桂同时而齐名 。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 , 诗文俱佳 , 又工书画 , 善拳技 。后因母患湿热之病 , 乃肆力于医学 , 技艺日精 。薛雪一生为人 , 豪迈而复淡泊 , 年九十岁卒 。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 , 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 , 所着《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 , 于温病学贡献甚大 。又尝选辑《内经》原文 , 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 。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 , 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
基本介绍中文名:薛雪(字生白 , 号一瓢)
外文名:无
别名: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吴县
出生日期:公元1661年
逝世日期:公元1750年
职业:医生 , 温病学家 , 治病救人 , 
主要成就:与叶天士开创瘟病学研究之先河 , 
代表作品:《湿热条辨》
人物简介薛雪 , 字生白 , 自号一瓢 ,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 生于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 , 卒于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年) 。薛雪自幼好学 , 颇具才气 , 所着诗文甚富;工画兰 , 善拳勇 , 博学多通 。乾隆初年 , 两征博学鸿词科 , 均不就 。因母多病而悉心研医 , 博览群书 , 精于医术 , 尤长于温热病 。着《湿热条辨》 , 该书对湿热之辨证论治有进一步发挥 , 丰富并充实了温热病学的内容 , 对温热病的发展有相当贡献 。
薛雪

文章插图
薛雪乾隆年间 , 与薛氏齐名的还有名医叶天士 , 两个皆精于医道 , 俱擅治温病 , 惟彼有相轻之嫌 , 常互相攻击 。据传 , 历史上曾有“扫叶庄”与“踏雪斋”这一杏林传闻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更夫患水肿病 , 求薛氏诊治 , 薛氏认为该患已病入膏肓 , 便推辞未治 。更夫回家时 , 晕倒在路旁 。正巧被叶天士发现 , 经过诊查 , 认为该病是因为更夫常年受有毒的蚊香薰染而成 , 经精心调治后病癒 。更夫将此事告之众人 , 一时间州城里人人皆晓 。薛氏得知后 , 对叶天士又嫉妒又恼火 , 深感体面有失 , 声誉受毁 , 遂决计与叶氏比个雌雄 , 以挽回面子 。为此 , 自名所居为“扫叶庄” , 并手书匾额悬挂门首 。此事被叶氏得知 , 极为愤怒 , 本来二人就互不相让 , 此时更是怒火上沖 , 立即应战 , 草书横匾“踏雪斋”于书斋门首 , 以表对薛雪绝不示弱 。正在两者跃跃欲试 , 準备争个高低上的时候 , 叶氏的老母忽然病倒 , 虽经叶氏精心医治 , 仍不见好转 , 叶氏深为焦虑 。薛氏的家弟与叶氏平日要好 , 便将叶母的病情告诉了薛雪 , 薛氏详知病情后 , 认为其病毒阳明经证 , 非重用白虎汤不能扑灭其熊熊之火 , 生石膏须用至二斤方能奏效 。薛弟将哥哥的意见告与叶天士 , 叶氏方恍然大悟 , 急煎重剂白虎汤 , 服后果然病痊 。事后 , 叶氏非常佩服薛氏的医术 , 便将往日的积怨一抛 , 主动登门拜访薛雪 , 薛氏倍受感动 , 深感内疚 , 当即摘下“扫叶庄”那块横匾 , 表示了歉意 。从此 , 两位名家互相学习 , 共同研究 , 同为祖国医学的温病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载 , 薛氏曾孙东来出“日讲杂记”八则 , 载于《吴医汇讲》二卷 , 并述薛氏事迹 , 谓薛氏不屑以医见 , 故无成书 , 年九十而殁 。世传有《湿热条辨》者 , 首刊于舒松摩《医师秘笈》中 , 凡三十五条 , 谓为薛雪作 。但亦有医家(如王孟英)认为《医师秘笈》的着者尚难确定 。薛氏认为:“湿热之为病 , 不独与伤寒不同 , 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闹病 , 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又说:“湿热以阳明太阴为多 。中气实则在阳明 , 中气虚则在太阴 , 病在二经之表者 , 多兼少阳三焦 , 病在二经之里着 , 多兼厥阴风木 。故本证易耳聋、乾呕、发痉厥 。”此说为薛氏创见 , 值得注意 。薛氏在《湿热条辨》中 , 阐述了湿热本证 。所谓本证也就是湿热病经常出现的几个主要症状 , 是辨识湿热病的提纲 。即:“始恶寒 , 后但热不寒 , 汗出胸痞 , 舌白或黄 , 口渴不引引 。”薛氏除对温热病有精闢的论述外 , 还认为张介宾着《类经》 , 半信半疑 , 未能去华存实 。又认为《内经》既非圣经贤传 , 何妨割裂段 , 于是重为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