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 二 )


薛雪

文章插图
湿热论医学成就湿热病是外感热病中的—大类型 , 是由于既感受湿邪 , 又感受暑热之邪 , 则成湿温 。也有由于湿邪久留伏而化热 , 成为湿热之邪交织 , 而为湿温者 。这种病的发生 , 与季节有很密切的关係 。在长夏初秋之际 , 气候溽暑 , 既热且湿 , 湿中生热 , 人处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中 , 身体虚弱者往往容易成病 , 而成湿温 。湿温为病 , 既有湿邪 , 又有热邪 。湿性黏滞 , 热性炎炽 。二者相合 , 邪热由于湿邪的粘滞而难以消除 , 湿邪则由热邪的驰张而瀰漫上下 , 致使病情十分严重 。正如薛雪总结说:“夫热为天之气 , 湿为地之气 。热得湿而愈炽 , 湿得热而愈横 。湿热两分 , 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 , 其病重而速 。”湿热病邪的侵犯途径和侵犯部位 , 不同于其他外感病 。薛氏将湿热病的侵犯途径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者 , 有少数病人邪气是从皮毛侵入 。薛氏这—看法 , 不同于吴又可、叶天士的温邪上受的观点 , 只强调温邪从口鼻而入 。二者 , 大多数患者 , 邪气是从口鼻而入 。这一点又同于温病学家的观点 , 但又有所不同 。盖温病则邪从口鼻而入 , 伤于心肺 。而湿热病邪虽然也从口鼻而入 , 但所伤脏腑则主要在脾与胃 。因为脾土属太阴 , 主湿而恶湿 , 湿邪最易伤脾 。阳明胃为阳土之髒 , 水谷之海 , 主燥而恶燥 , 易于化火 。因此 , 病变多在于此 。其三 , 邪气从上而受 , 既不在脾 , 又不在胃 , 而是侵犯膜原 。薛氏十分重视脾胃盛衰在湿热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 指出脾虚湿盛是湿热病产生的内因条件 。薛氏认为 , 湿热本证的主要表现为:始恶寒 , 后但热不寒 , 汗出胸痞 , 舌白或黄 , 口渴不引饮 。湿热表证 , 薛氏将其分为三种 , 一为湿邪伤表 , 一为湿邪在肌肉 , —为湿热侵及经络 。所谓湿邪伤表者 , 是指湿邪阻遏于人体卫阳之表 。可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胸痞、腰疼等表现 。此时 , 当散在表之湿 , 故用藿香、香薷、羌活、苍朮皮、薄荷、牛蒡子等 。湿邪伤及阳明肌肉 , 症见恶寒、发热、汗出、身重、关节痛、胸痞、腰痛等 , 治用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朮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革、桔梗等 。若湿邪侵入人体经络脉隧 , 见有四肢牵引拘急 , 甚则角弓反张、口噤等 , 宜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络、海风藤、酒炒黄连等 。若属湿邪偏盛于里 , 又分为不同情况 。有湿滞阳明者 , 见有舌苔遍体白、口渴之象 , 宜用辛开之法 , 使上焦得通 , 津液得行 , 选用厚朴、草果、半夏、乾菖蒲等 。有湿困太阴者 , 见有恶寒 , 面黄、口不渴、神倦、四肢懒、脉沉弱、腹痛下利等 , 治宜温脾阳、化湿浊 , 药仿缩脾饮(缩砂仁、乌梅肉、煨草果、炙甘草、乾葛、白扁豆)、大顺散(甘草、乾姜、杏仁、乾姜)、来复丹(硝石、硫黄、五灵脂、青皮、陈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