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 五 )


清宣宗慕陵位于清西陵的昌陵西15公里处的龙泉峪 。该陵建造得很特殊,与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独树心裁之作 。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坚固,则超过泰、昌二陵 。整个围墙,磨砖对缝,乾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 。隆恩殿的建筑工艺精巧,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 。起初道光的陵寝设在清东陵,陵寝本着道光追求节俭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门、地宫瓦顶、内刻经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体量也小了,道光七年(1827年)完工,且葬入了孝穆成皇后,殊不料一年后发现地宫渗水一尺七寸,震怒之下,全部陵寝被夷为平地 。道光帝不顾乾隆帝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间的定製,改在清西陵选址重建陵寝 。该陵设计上更加刻意求简,仅有建筑27座,占地45.6亩,比泰陵缩小近80亩 。但其实外“俭”内“奢”,其用料材质精美,围墙採用磨砖对缝、乾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乾摆的做法,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道光建陵耗资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陵区构造
景点简介图片神道慕陵神道放弃与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桥,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帝“愧对祖宗”、“愧对天下百姓”,遂下令取消了歌功颂德的圣德神功碑和石像生 。五孔桥之北即龙凤门,与孝陵、泰陵、昌陵相同,但略小 。龙凤门以北建有下马碑东西各一座,神道碑亭体量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谥号,背面按照道光的遗嘱,刻有鹹丰帝亲自撰写的记述宣宗一生事迹的碑文,这在清陵中绝无仅有,其实是兼有圣德神功碑的作用 。

清西陵

文章插图
神道桥神道碑亭往北,是神道桥,慕陵没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惯例,而是变成了一路拱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平桥 。
清西陵

文章插图
朝房、班房神道桥北东西朝房各一座,前出廊,面阔三间,但进深缩小为两间 。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 。隆恩门建在石质须弥座上,台面铺金砖,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开大门三道,门内燎炉已无 。东西配殿较小,面阔仅三间,进深两间,前出廊,单檐歇山顶 。
清西陵

文章插图
隆恩殿隆恩殿最为特殊,一改面阔五间的惯例,缩为三间,进深也三间,改重檐歇山顶为单檐歇山顶 。殿四周设有迴廊,裁撤了月台和大殿周围的栏板和雕龙头,月台上仅设铜炉两尊,不设鹿、鹤 。
清西陵

文章插图
慕东陵慕东陵为道光帝孝静成皇后的陵寝,位于慕陵东北方的双峰岫,原本是慕陵妃园寝 。最南端是神道旁两座下马碑,左侧有神厨库和井亭(原来均无,后添建),神道全为砖墁,没有皇后陵神道的中心石和两侧牙石,三座五孔平桥,都是妃园寝留下的痕迹 。东西朝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原为布瓦),布瓦东西班房各三间、隆恩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绿琉璃瓦,后全改为黄色) 。门内燎炉两座,东西配殿面阔三间(原无),隆恩殿面阔三间,前出月台,但无栏板、铜鼎鹿鹤 。殿后为面阔墙一道,中门有门楼,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面额枋上为青白石匾额,上书满蒙汉“慕东陵”字样,中门两侧开角门 。墙北是石五供,北为月台,上建圆形宝顶一座,无方城和明楼 。宝顶东侧并列建有宝顶一座,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清崇陵建筑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