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修了部创造吉尼斯纪录的书,排起来7公里,至今下落不明 x档案吉尼斯记录

萨苏
明成祖朱棣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修了美轮美奂的紫禁城,派了郑和下西洋,无论干什么都要玩出吉尼斯的规模来,修书也一样 。
此时的大明国力强盛,这位皇帝登基后决心修一套世界第一的大书,而他的朝臣中也颇有解缙这样文学出色的俊才,于是,《永乐大典》就这样诞生了 。
明成祖朱棣
这部书总计一万一千多册,收存了七八千部秦代以后珍贵图书的精华(这些图书今天已经大部份散佚),达3.7亿字,全部采用欧体手书抄写而成,按韵排列,佐以大量插图,问世时便被视为珍宝 。这部书没有印刷出版,只是永乐年间制作了一套正本,嘉靖年间抄写了一套副本 。可惜的是,今天这部书仅仅存世四百多册(其中大陆存244册),不及全书的5% 。
《永乐大典》之所以存世如此之少,一个重要原因是1900年庚子事变的时候翰林院被烧,这里面残存的《永乐大典》被毁甚多 。
这件事是谁干的也算历史之谜,因为传统的说法是八国联军所为,但翰林院被烧远在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前两个月,虽然时间对不上,但出于教育大家外国人总是干坏事的目的,硬说是他们烧的也无不可 。
倒是有某个糊涂虫记载因为翰林院靠近外国使馆,义和团点燃了翰林院试图延烧过去,可惜没能成功 。这多半是胡说八道,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的 。
被焚毁的翰林院,可见残存大殿“敬一亭”的匾额——据说乾隆年间纪晓岚便是在这里找到了一大批《永乐大典》副本的存书,但庚子的战斗中,这里也成为部分《永乐大典》的葬身之地 。
不管是谁干的,恐怕这也不是《永乐大典》散佚的主要原因,因为1894年的时候,这部书就已经只剩八百多册,不足10%了 。
那么,其他的《永乐大典》到哪儿去了呢?由于目前所存,清代以降文献记载中谈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抄本,也就是副本中的,对《永乐大典》副本的去向,监守自盗,战争火灾,多少能说清一部分 。然而,对于其正本的去向,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
一万多册的正本《永乐大典》,连一页也没有留下来,实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
很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这部大典正本的去向,甚至将其视为一个“世界之谜” 。在《青年探秘者》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我也曾与陈馆长讨论过这一问题,只是当时并不尽兴 。
其实,一万余册《永乐大典》正本一页都没有留下来,本身就暗藏着两个可以推理出的结论:
第一,这套正本是在某一个事件中失踪的;
第二,《永乐大典》正本的失踪,应该是在比较早的时候,确切地说,是明朝灭亡之前 。
第一个结论很简单,因为如果是经过多次劫难造成该书破坏殆尽,这个过程中很难不发生散佚,而对累次劫难没有记载也很奇怪 。根据文物流失的规律,《永乐大典》应该是在某一个事件中被“一锅端”了;
第二个结论嘛,在于“一锅端”必须发生在最初的散佚之前(或散佚尚未成规模之时),否则散出的文献应该不会同时失踪,多多少少会出现在后人的记载中 。
中国古代文人藏书成癖,《永乐大典》这样的书中至尊,收藏一页也是极有吸引力的 。因此,如果到了明朝灭亡,宫中无主的时候,在王朝更迭间《永乐大典》中的一部分流入私人手中,几乎是必然的 。这就是我认为它在明末前便应该消失的原因 。
即便如有些文人说大典被李自成的军队垫了马厩,也应有残章断简留存下来 。这一点,也可通过明末之后便无任何见过《永乐大典》正本的情况佐证 。
我曾想把这个时间再朝前推一些,推到明王朝衰落之前,因为万历之后便无《永乐大典》正本的记载了 。但考虑到《永乐大典》的性质,又觉得这一点并不能说明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