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道


煎茶道

文章插图
煎茶道【煎茶道】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 。《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后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 。《茶经》的问世,标誌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廷筠撰《採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国煎茶道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煎茶道
创作年代:公元780年
作品出处:《茶经》
作者:陆羽
基本介绍中国茶道在唐宋时期开始形成 。其标誌就是陆羽《茶经》的问世 。当时所形成的茶道属于煎茶道 。
煎茶道

文章插图
煎茶道唐宋时期——煎茶道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 。《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后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 。《茶经》的问世,标誌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廷筠撰《採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茶艺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择器《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炭挝、火笑、馒、交床、夹纸囊,展拂末、罗、台、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笑、揭、碗、熟盂、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 。水品《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 。井,取汲多者 。”张又新于公元825年前后撰《煎茶水记》,书中引刘伯刍评判天下之水等,陆羽评判天下之水二十等 。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
煎茶道

文章插图
煎茶道取火《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碳,次用劲薪 。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 。”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採茶录》“辨 ”条载:“李约,沂公子也 。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 。尝曰:‘茶须暖火炙,活水煎’ 。活水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候汤《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 。”候汤是煎茶的关键 。习茶习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撰于8世纪末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游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 。元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饮者,李公请为之 。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 。......”常伯熊,生平事迹不祥,约为陆羽同时人 。他对《茶经》进行了润色,娴熟茶艺,是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 。陆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张又新、刘禹锡、白居易、李约、卢仝、钱起、杜牧、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人对煎茶道茶艺均有贡献 。唐宋时期煎茶道茶艺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茶经》“四之器”一章中列举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炭挝、交床、夹纸囊、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碗、盂、畚、札、涤方、滓方、巾、以及统贮茶器的都篮等 。2.选水《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 。井,取汲多者 。”陆羽晚年撰《水品》(一说《泉品》)一书 。张又新于公元825元年前后撰《煎茶水记》,书中引刘件刍评判天下之水等,陆羽评判天下之水二十等 。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3.取火《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 。”温廷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採茶录》“辨”条载:“李约……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 。尝日:‘茶须缓火炙,活火煎’ 。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