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道( 三 )


煎茶道

文章插图
煎茶道在日本的明治时代(1868—),日本煎茶道得到广泛普及,出现了许多流派 。各流派为独树一帜,强调点茶的技巧,墨守程式 。一时期,煎茶道被少数人所独占 。后来在“让茶回归自然”的高涨呼声中,煎茶道得以健康地发展至今 。小笠原流煎茶道的作法是以小笠原流礼法为基础而形成 。大正初期(1910年),小笠原流煎茶道的第一代宗家以茶道的精神革命为主旨正式创立了小笠原流煎茶道 。此后,历代宗家继往开来,在时代的变迁中,努力强调社会人的精神革命的同时,完善着小笠原流煎茶道的形式和内容 。现在的煎茶方式在保持传统中加入了现代的内涵,收到了礼法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良好效果,被广大日本人民所喜爱 。平成三年(1991年)得到日本文部省的许可,成立了财团法人小笠原流这一社团组织,以新的面貌活跃在日本茶道界及世界各地 。小笠原流煎茶道的精神根本理论为“和、敬、清、闲” 。根本宗旨为五条,即(1)以诚为贵;(2)莫求技巧;(3)莫夸华美;(4)朴实无华亦文雅;(5)勿以我心为师,做心之师(谦恭自製) 。实践目标为三条,即 (1)不勉强行事;(2)不多余行事;(3)不草率行事 。小笠原流煎茶道的礼法主要有十条:(1)处身法;(2)行礼法;(3)站坐法;(4)开关门法;(5)用布垫法;(6)作客法;(7)仕奉法;(8)茗主点茶法;(9)童子助茶法;(10)茶具準备法 。小笠原流煎茶道的活动历年主要活动内容一月:新年茶会及文人墨迹展; 二月:关西支部讲习会:三月:教授进修会; 四月:芦屋茶会,光泽茶会;五月:全日本煎茶道黄櫱茶会; 六月:教授进修会;七月:福利事业茶会; 八月:茶道联盟茶会;九月:全日本煎茶道秋季茶会; 十月:国民文化节茶会;十一月:总支部茶会: 十二月:各支部巡迴指导 。在海外的活动在洛杉矶、夏威夷设有支部;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地召开友好茶会20多次 。小笠原流煎茶道与中国1986年访问北京、杭州、上海,召开友好茶会;1995年3月,再次访问北京、杭州、湖州,并召开友好茶会;1995年11月,访问中国茶叶博物馆,并召开友好茶会;1996年7月,应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邀请,正式在华传授煎茶道;2001年3月,再次于中国茶叶博物馆举办煎茶道讲习班;2001年12月,在北京举办煎茶道讲习班;2003年12月,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举办煎茶道讲习班:2004年 8月,将在上海举办煎茶道讲习班 。意义饮茶的习俗与茶的栽培技术源自于中国,在日本有关茶的最早记载可以从奈良时代的文献中找到,那时正是中国的唐代,可以看出在此之前茶已经传入日本 。在最初,茶是作为药材饮用的,味道很苦,颜色与香气不佳,随着唐文化的衰退饮茶的习俗也一时不振 。在当时,茶的颜色与现在所说的绿色、淡黄色有很大的不同 。茶碗一词也是那时产生的 。以后,与现在有关的饮茶术起自12世纪末,荣西禅师从中国回日本后,煎茶开始盛行起来 。在16世纪后期,千利休创立了“抹茶道” 。18世纪末,被称为“卖茶翁”的高游外批判了以禅宗武士家族支配的抹茶世界,为煎茶的形式与精神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高游外在81岁高龄时将自己使用的茶道用具全部烧毁扔掉,以致他的煎茶形式未能流传下来 。后来,在喜好自由精神、不拘泥于单一形式的文人墨客池大雅、上田秋彦等人推广下,煎茶道开始形成,并出现了多种流派 。煎茶道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初期开始流行至今,自由的、享受清香的煎茶道,变得非常容易 。煎茶道的作法的合理性茶与健康的关係密切,虽然作为一种嗜好品,其药用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茶道实现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境界 。自古以来,“茶道与效率”、“简练之美”等文字表现经常形容于煎茶 。饮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虽然不拘泥于某种形式但避免无心之饮 。在招待客人时,要採取什幺形式必须有自己的一套形式和做法 。在点茶人的作法与周围的环境、茶室的构成以及茶具的形状、颜色相互调和时,会给客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和美感,享受到茶的芬芳和乐趣 。在这种调和的气氛中,可以体会到饮茶的奥妙 。例如,在煎茶道的作法中,煮沸的开水倒入“汤冷”后,再注入放有玉露茶的茶壶之间有很多的程式 。在完成这些程式的同时,开水的温度降到了玉露茶所需的水温—摄氏50度,还有水注入茶壶与茶碗之间的程式需要1分半左右的时间,这恰是玉露茶的最适沖泡时间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茶的种类不同对水温的要求也不一样 。味道会因水温的高低而变化 。玉露茶是煎茶中的高级品,温度适中才能得到纯正的茶香 。玉露的水温是50度,时间是1分半、煎茶是70度1分半 。品级差一些的番茶、焙茶等含有苦涩的成分多,煮沸的开水沖泡1分钟为好 。茶中含有维生素C成分的抗坏血酸,与蔬菜含有的维生素C相比具有遇热不易分解的特徵,以前曾作为船员预防坏血病的特效药 。现在已进入高科技时代,不论科学如何进步,对于人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人的合理性、高尚的人格,这些将成为重要的课题 。煎茶道有“和敬清闲”的说法 。这是煎茶道的根本理念 。领会和谐、加深尊敬与信赖、保持公平、满怀诚意,以此清心使肉体与精神都得到舒展 。有句古语“悟现象之理为无我”,当你领悟到全部真髓之后,方能进入无我的境地,要想得到这样的心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通过煎茶道体验得到这样的精神 。为了社会的发展,要时时刻刻关心和保持这种精神 。以形式化为目的,并不等于只作形式,请不要忘记让饮茶充满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形式 。万象之调和点茶人的作法与周围的环境,茶室的构成和使用茶具的形状以及调和的色彩相融合,才能给客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感受美和饮茶的情趣 。在这种调和的氛围中,可体会到茶的奥妙 。与抹茶道相比,煎茶的全部作法以简洁为主 。不追求华美的形式但尊重美 。自古至今,有名的作品都倾注了创作者的全部智慧,茶道也是如此 。煎茶没有固定的茶室,这只是对形式化了的“抹茶道”的批判,而在招待客人时自然而然需要一定的作法 。设定煎茶席时,要考虑到文人墨客们在品茶之中写文作画的氛围,作为一种形式,在等候席等周围布置笔、墨、纸、砚、印谱等装饰品 。这样的调和的美不仅能体现主人的情趣,也能感受到古风,增添鉴赏的功能,表现作为文人茶—煎茶的沁人心脾的快乐 。这样的煎茶席不仅仅品茗还能怡心,营造和谐的氛围,修身养性,增加尊重与信赖 。随作法展开的新境界煎茶道注重的不是形式,注重的是饮茶时的心境 。但这并不是说无视形式的存在 。在一定的形式中,你可以进一步得到自由的精神、煎茶世界的快乐 。根据流派的不同,色味俱佳的煎茶的作法有很多种 。概述式的解说几乎不可能 。现在就与抹茶的不同作一说明 。A注入开水的温度不同(低温处理非常多)B茶具的不同(使用茶壶,以5位客人为一单位)C装饰物的不同(以高雅、流畅的环境为主调)D煎茶特有的装饰物,如文房四宝等饮用煎茶,与日本的风土气候有很大的关係,由此也开发出许多新的茶种 。盛夏酷暑,将玉露茶冰镇为凉茶,冬季则以煎茶、番茶、焙茶等热茶为主,对应季节,有必要提供相应的茶品 。近年来,人们对煎茶的兴趣越来越浓,而且在日本以外的国家饮用煎茶的人数也在上升,煎茶将受到注目 。形成过程玉川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 。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 。四碗茶,是非恩怨烟消云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 。“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写主客相对饮茶,言忘而道存,洗尽尘心,远胜炼丹服药 。斐汶《茶述》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 。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 。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 。”茶,性清味淡,涤烦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独高 。中唐以后,人们已经认识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涤烦、致和、全真的功用,认为饮茶能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 。陆羽《茶经》,斐汶《茶述》,皎然“三饮”,卢仝“七碗”,高扬茶道精神,把饮茶从目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 。综上所述,八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的思想开始确立,人们开始注重饮茶的环境并形成了初步的饮茶礼仪,这标誌着中国茶道的正式形成 。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 。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衰落,历时约五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