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净慈寺 净慈寺( 五 )


浙江省杭州市净慈寺 净慈寺

文章插图
净慈寺主要景点净慈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的南屏山上 。南屏山发自天目,千里蜿蜒而东,苏轼称之为"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南屏山峰峦耸秀,怪石玲珑,峻壁横披,宛如屏障 。凌空而中峙者为慧日峰,峰下古寺,即净慈禅寺 。《净慈寺志》描绘该寺是"凭山为基,雷峰隐其寺,南屏拥其后,据全湖之胜" 。净慈寺依山而建,背靠翠峦,面对碧波,梵宇层叠,宏伟庄严 。古时寺后山坡有莲花洞、少林岩,右为石佛洞,东南有欢喜岩 。莲花洞无顶,片片石芽从坡地升起,蔚成巨型石莲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称:"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 。志书所载开山祖永明延寿每晚上山坐禅称念"阿 弥陀净慈寺佛",即在莲花洞 。相传因永明大师在此吟诵《莲花经》,上天仙女来此散花,故名莲花洞,又名雨花台 。明代司礼太监孙隆曾在崖上镌刻"花雨缤纷"题字,惜已漫漶难见 。洞前旧有"居然亭",取意于明代绍兴太守洪玉方诗句:"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白" 。此处历来是文人墨客观景吟诵的胜地 。清时古亭废圮成为竹园 。莲花洞上有奇岩隆起,摩崖上镌刻有"少林"两字,故称少林岩 。相传南宋高僧少林妙崧禅师于嘉定年间住持净慈寺时常在此坐禅入定 。莲花洞右有石佛洞,平地两石屹立形如佛龛,内镌有石佛三尊 。左壁有明代浙江总督胡宗宪题刻"寰中天室"四字,右壁亦有摩崖题刻,为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所镌,字迹已模糊难辨 。石佛洞东南有两石相对称"欢喜岩" 。古时曾镌有三佛,现已不存 。此处石景袁宏道称之为"净慈之绝胜处" 。
浙江省杭州市净慈寺 净慈寺

文章插图
南屏山南屏山钟灵毓秀,净慈寺香菸氤氲,为历代文人嚮往之处 。不少士大夫为避世出尘,常来该寺谈禅吟咏,成为古代杭城文风 。还有不少人来此筑室隐居,读书撰文 。如元代的莫维贤在寺旁建“南屏别墅”,明代的孙一元筑室高士坞,柴绍炳辟“南屏书屋”;黄汝亨在雷峰塔旁建“寓林”,常常高朋满座;着名文学家袁宏道曾于明万曆二十八年(1600年)长期寓居净慈寺 。清时,南屏常有诗社雅集,也有诗僧参加,此为南屏古文化之一大特色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宋时画家绘西湖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即后人称“西湖十景”),其中即有“南屏晚钟” 。寺内有古钟初动,山谷皆应,因山高穴多,湖面空旷,故其声远扬,响入云霄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夷简修葺寺宇重建钟楼时,以旧钟较小,曾积铜二万余斤重铸大钟,“高悬扬声,响彻湖上” 。按《百丈法规、法器章》称:“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即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味“ 。
浙江省杭州市净慈寺 净慈寺

文章插图
净慈寺南屏晚钟在净慈寺门右边有一座“南屏晚钟”碑亭,杭州着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就是这里叩响的 。净慈寺的钟声在历史上久负盛名 。唐代诗人张岱“夜气滃南屏,轻风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的诗句就已把净慈寺钟声的美妙写得出神入境了 。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一1398年),铸了一口重约两万斤的巨钟,每日傍晚,夕阳西下,暝色苍茫,钟声在群山碧空中迴蕩,响彻云霄 。由于南屏山空穴怪石较多,钟声经石穴迴蕩互激,钟声传播到十多里外 。相传康熙皇帝以目品西湖十景,均广建庭阁,也在净慈寺寺门外建一碑亭,上刻“南屏晚钟”四字 。而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最享盛名 。可惜在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消失,钟声沉寂 。直到1984年10月,净慈寺在日本佛教界的相助下,重铸铜钟 。1986年11月21日,中日佛教界人士400多人欢聚净慈寺,举行了隆重的大梵钟落成法会,108记雄浑有力的钟声迴蕩在西湖上空,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重新鸣起,为祖国美丽的山湖壮色增辉 。这口铜钟悬挂在净慈寺重建的二层三檐的钟楼内,高3.6米,直径2.3米,重一万公斤 。造型古朴,外面铸有《大乘妙法莲华经》,6.8万余字,铸造精緻,每敲一下,余音达2分钟之久,余音袅袅,十分浑重动听 。雷峰古塔寺前有雷峰古塔,建于南屏支脉夕照山,古时有雷姓居此,故称雷峰,吴越王妃黄氏建塔于此,每当夕阳西坠,塔影横空,自成一景 。故宋代诗人林逋有“夕照前村见”之句,康熙玄烨、乾隆弘曆均题名“雷峰西照”,后人仍复原名为“雷峰夕照” 。该塔被毁前原为重檐飞栋,窗户洞达 。由此,“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成为净慈寺两大胜景,又为名剎增辉 。“南山净慈,北山灵隐”,为东南两大名剎,古人称:“两峰胜概山僧得,好为南屏一写图” 。历代题咏作画的难以计数 。净慈寺由五代吴越王创建 。由于四代钱王代代崇佛,故净慈寺前后左右佛剎林立,成为杭城最大的寺院群 。在雷峰塔下有塔院小昭庆寺,塔西有惠昭寺,峰北有瑞相院(即宝相寺),寺西有善庆寺(即兴教寺),并有弥陀寺、显应寺、天王寺、安吴寺、法性寺、广教寺、空律寺等环列 。晨钟暮鼓,梵呗相闻;故时人称南屏山为“佛国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