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十年进化论|无锡:太湖明珠如何让“芯火”燎原 太湖中国之最

1960年8月,在无锡北塘区棉花巷诞生了一家江南无线电器材厂 。
位于棉花巷的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老厂区 来源:受访者提供
当时,整个国内半导体工业相较薄弱 。作为地方区办小厂,江南无线电器材厂新生两年,就受制于设备、材料供应、销售受阻等因素,面临关门窘境 。
1962年7月,江苏省委领导前来工厂视察,曾说:“生产高、精、尖产品和代表发展方向的企业,不能一概撤掉,如果撤掉了今后再建就更困难了 。”这一番话,给了大家将工厂办下去的决心 。
彼时看似濒临倒闭的“小工厂”,正是日后无锡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华晶和华润微的前身,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史上最早的一抹身影 。
无锡风光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放眼无锡,这座“太湖明珠”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同时北倚长江,南滨太湖,坐拥惠山,交通便利 。在自然与人文历史“软实力”背后,无锡也是硬核的制造业重镇 。它不仅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重要发源地 。
“说它(无锡)是我国集成电路黄埔军校也不过分,具有很长历史,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基地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魏少军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道 。
过去10年来,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营收从2012年的516.2亿元增至2021年的1783.05亿元 。如今,这座城市已成为全国少有、产业链布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稳居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一方阵 。这些成就离不开无锡产业的多年沉淀,以及产业人“芯火”相传的精神 。
从“棉花巷小厂”到产业集聚地
尽管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几经变迁、更名,但给当地产业人留下最深刻印象、最响当当的名字还是“华晶” 。
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江南无线电器材厂,1963年被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收归国有,更名为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即国营第742厂) 。
“742厂是国内半导体南方基地,当时承接了很多国家工程,像‘六五’‘七五’期间的工程 。”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华润微,688396.SH)董事、财务总监兼董秘吴国屹向澎湃新闻讲述道 。
1968年底,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搬迁至大王基,图为厂区鸟瞰 。来源:受访者提供
742厂发展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工程,当属我国首条成套集成电路引进线 。
“我国1978年引进这条线,是为了配套发展我国彩色电视机市场 。项目最终落户在江苏无锡,并且引进线的建设、运行后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办公室副主任翁明明说道 。
翁明明表示,正因为“引进线”取得了较好的效益,项目在无锡周边、以及江苏省和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生态 。“1989年,国家决定成立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协调产业之间的分工、价格,以及同质化竞争等内容 。这是比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还早的全国性专业化协会 。”
同年,在742厂几经合并、重组后,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下称华晶)成立 。
“上世纪90年代,华晶承接了908工程 。工程的实施,为国家培养和锻炼了大批集成电路的专业人才,探索了我国微电子工业发展的道路,也为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基础 。”吴国屹谈道,“无锡半导体产业能有今天,跟当时的华晶是分不开的 。”
据江苏省行业半导体协会统计,目前仍有百余位“华晶”人奋斗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重要岗位,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宏力、长电科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