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什么人敢拆故宫?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故宫,你只看到它的雄伟壮丽 。可是,你想的到吗?在过去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故宫没少受折腾 。有人要在里面放火;有人要在里面修西洋楼子;还有人要给故宫换房顶;更有甚者,要干脆把它拆掉 。这个想要拆掉故宫的人是谁呢?
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居然敢给故宫动如此的手术呢?在那个时代还真有人那么干过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北洋政府崩溃,国民政府决定定都南京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要把故宫拆掉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中山大学的副校长经亨颐先生 。


经亨颐生于1877年,近代教育家,书画家 。光绪二十八年留学日本 。回国参加筹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 。“五四”运动时期,经亨颐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爱国民主斗争 。1928年,经亨颐提出“废除故宫博物院,分别拍卖或移置故宫一切物品”的议案 。
经亨颐为什么要提出拆故宫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认为故宫是“天字第一号的逆产”,是封建王朝的皇宫 。而当时的中国最需要担心的就是封建王朝会复辟,所以应该把皇宫整个拆掉,表示跟封建王朝说“拜拜” 。拆掉故宫之后,将故宫里的宝物全部拍卖,正好解决了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
当然也有人认为,经亨颐先生是中山大学的副校长,是国民党人,属于南方这一派 。看到北方有故宫,觉得碍眼,所以向国民政府提出议案,要把故宫拆掉 。这个说法当然不妥当 。经亨颐先生不会这么心胸狭隘,他只是出于一个革命者的一腔热血,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当时这个建议一经提出,顿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因为整个社会变革的热潮温度非常高,所以许多人对于这个提议是支持的 。
这个提议之所以没被付诸行动,全都要仰仗一个人 。他就是国民党元老——张继 。
【八十年前什么人敢拆故宫?】

张继,河北沧县人,国民党元老 。武昌起义之后,任国民党参议员、国会第一届参议院议长 。1928年,张继出任国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长并兼任全国文物管理委员会主席 。在张继看来,故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岂可随便拆除?最终,经亨颐的这个荒唐提案被国民政府搁置下来 。
经亨颐先生想拆故宫没拆成,但实际上故宫周围很多建筑还是已经不见了 。比如说故宫的外门现在就找不到了 。故宫的外门并不是现在的天安门,在天安门的南面还有一道门 。当时的故宫叫做紫禁城 。紫禁城的外面还有一圈,叫做皇城,皇城内也都是皇家御用的各式建筑 。紫禁城的南门是天安门,皇城的南门,隔着一个天安门广场,在现在毛主席纪念堂的那个位置 。那里原来有一道大门,这道大门的名字,经历了两次改动,清朝的时候改名叫做“大清门” 。到了民国,又改名为“中华门”
中华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建成时,是皇城的正南门 。古人以南方为尊贵,因此享有“国门”的地位 。明朝时叫做大明门,大学士解缙在大明门题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清朝顺治元年,大明门改名为大清门 。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0月9日,也就是辛亥革命一周年庆典的前一天,“大清门”最终被更名为“中华门” 。


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这个门存在过的痕迹了,但它的匾额现在还存留在首都博物馆里 。不过这个匾额挺有意思,按理说这个大门被拆掉的时候,应该叫做“中华门”,但首都博物馆里保存的匾额却是“大清门” 。这又是为什么呢?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在北京的同盟会会员认为应该把“大清门”改名,改成“中华门” 。有人想出一个简单的方法:把大清门的匾额摘下来,在背面刻上中华门再挂上去,即不浪费一块好石料,也可以省点力气 。结果把大清门匾额摘下来,翻过来一看,后面有三个字“大明门”,这才知道当年明朝就是用这块石头刻的匾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