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龚贤的积墨山水是如何形成的?龚贤画作的风格特点

龚贤 , 明末清初山水画坛上一个成就卓著的画家 , 创作出了前代任何山水画家都不曾有过的苍黑、深沉、丰郁而富有奇趣的画作 , 特别是他的晚期“黑龚”作品 , 让人感觉到他宁静淡泊 , 致高致远的人格 , 以及浑沦苍润的美学思想 , 拓展了明清山水画的独特之精神境界 , 实现了精神与自然山川的和谐统一 。龚贤擅长积墨画法 , 善用多层次的积墨 , 深沉雄厚 , 强烈明净 , 有力的塑造着山水形象和气氛 , 增强了艺术魅力 , 传世代表作有《千岩万壑图》、《木叶丹黄图》、《夏山过雨图》等 。他所创作的许多绘画作品 , 不仅在当时 , 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颇觉新颖别致 , 那种古意出尘的笔墨风格之美穿透心灵 , 在我国古代画家中是十分罕见的 。
龚贤江村渔隐图 立轴 水墨纸本
一、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的特点
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苍黑深沉 , 这与龚贤的用笔用墨手法有关 , 特别是墨法的运用 , 龚贤尤其擅长于积墨作画 。
所谓积墨 , 就是墨色的积累层叠、遍遍渍染、层积而厚 。龚贤积墨法最大的特点是层层积染 , 总是前一遍干至七八分后再积下一遍 。积墨时笔与笔之间要留出空隙 , 第二遍第三遍积染时 , 增加其厚度、华滋感 , 使之浓郁苍秀 , 直到积染七八次、十余次 , 愈积愈厚 , 所以不能用湿墨 , 湿墨易死 , 如果着几遍湿墨 , 不但不能浓郁苍秀 , 不能显示山石的体积感 , 恐怕只剩下一片黑纸了 。龚贤的画不用湿墨皴擦 , 而是最后用淡湿墨渲染 , 要不急不躁 , 一笔一层 , 慢慢的渐次增加 , 先干后湿 , 才能有墨色润泽透亮 , 丰厚华滋的明暗效果 。他的积墨画风的苍沉独特 , 深邃幽黑 。
(一)画面富有光感 。
龚贤的画作中 , 用“积墨法”表现碎石的结构 , 石的下部十分的浓黑 , 渐上渐亮 , 光感十分强烈 , 而上面的一块石头仍然是下部浓黑 , 上部亮 , 石
头鲜润而有透明感 , 明暗对比强烈 , 极富光感 。龚贤画树 , 也和山石配合得很好 , 画山石用干笔反复皴染 , 画树干则很少皴擦或完全不皴擦 , 更不渲染 , 仅以湿笔、中锋直勾 。往往一片浓黑的石头中突出几株白色的树干 , 或在一片浓黑的树叶中包围白色的树干 。淡色的山石中又画浓黑的树叶 , 从而形成黑白鲜明的对比 , 墨色的加深 , 发展了“亮”墨 , 建立了富有明亮光感的画面 , 这一点是他对中国画做出的独特贡献 。
(二)求润不求湿 。
龚贤用墨特有讲究 , 能“润”而不“湿” , 所以论者云:“半千之所以独有千古更在墨 。”龚贤作画以用墨为主 , 他用墨能做到老、鲜、秀、润 。“润”与“湿”不同 , 其两者之别在于润墨鲜亮有光泽 , 有生意 , 能表现大自然的生命感 , 使能“望之有秀色 , 一望之若有五色” 。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龚贤的积墨山水是如何形成的?龚贤画作的风格特点】(三)层次感明显 。
龚贤的积墨山水画力求明暗 , 但他和西画的那种明暗表现是不同的 。中国画论阴阳、虚实、明暗 , 与西画论明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国画的阴阳解决的是局部立体结构与层次的关系 。龚贤画树、画山均分层次 , 对于空间的远近 , 他就在层次的表现中给以解决 。对于树的画法 , 龚贤在他的课徒画稿中 , 作了详细的讲解 。他也谈到如何点叶 , 以及点一遍、两遍、三遍、五遍以至七遍的办法 , 他所阐述的这些办法 , 目的都是使画面加强层次与整体感 。从而给人在视线上以舒展的余地 , 这些余地 , 也就是画面上的一种空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