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龚贤的积墨山水是如何形成的?龚贤画作的风格特点( 二 )


(四)水的灵活运用 。
龚贤的山水画中十分讲究水的灵活运用 。龚贤的山水画满纸云烟 , 除了他的善用墨外 , 如果不善用水 。不可能画出这样动人的云烟、宿雨和岚气 。龚贤在皴擦绘画时 , 重润而反对湿 , 这不等于他在绘画上排除用水 。龚贤的所谓“湿”是与“润”相比较而言的 , 如谓皴染应该润 , “润”过了分 , 即超过了润度而成为具有湿度的“死墨” 。龚贤铺水 , 胆大心细 , 不但铺于画身正面 , 而且还把画身反过来加墨水 , 这样增加墨的通透性 , 使得画面幽深润透 。
龚贤 文山观瀑图 图轴
二、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的形成过程
龚贤一生的绘画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为30岁之前 , 是习作阶段 , 尚无风格;前期为30岁到38岁 , 简笔勾勒的“白龚” , 画风已趋形成;后期为38岁至40岁前后 , 继续完善简笔画风 , 同时尝试多遍皴擦点染的繁复画法 , 最终形成苍润、浑沦的“黑龚”画风 。龚贤前期的绘画趋向于简笔山水画风 。《墨笔山水图册》是龚贤早期所作 , 此画以高远叠嶂法作 , 崇山峻岭 , 林屋飞瀑 , 气象宏伟 。从画法上看 , 该图着重山形外轮廓的勾勒 , 线条圆转具有韧性 , 富有变化 , 整幅画面处于灰白调子 , “白龚”风格已略见一二 。
《自藏山水图轴》此画山石脉络清晰 , 给人一种明朗雅秀而苍茫浑穆的气息 , 其对笔墨的重视 , 远在丘壑之上 。画上关于气韵、笔墨、丘壑的论述 , 正反映了他这一阶段的追求 , 这幅画可以作为龚贤早期绘画风貌初步形成的标志 。龚贤前期的绘画作品走的是极简的一路 , 简指的不是构图简 , 而是用笔简练 , 简到画面上只有一些线条 , 再略施皴擦点染 , 全画似以轮廓见长 , 这种风格的作品直至晚年偶尔也作 。“白龚”风格作品下笔润厚而多带波动松灵 , 墨亦偏于润泽 , 已经相当完美 。无论是用笔用墨 , 章法布局 , 意境传达或风格确立都是比较成熟了 。“白龚”风格的作品更倾向于对“笔”的研究 , 这类作品 , 笔线外露 , 一览无余 , 为以后更好地向用“墨”的“黑龚”转型做了充分准备 。中晚期绘画完善了早期“白龚”的绘画风格 , 龚贤开始了最需积累、最花功夫的选题——“墨”的意境 。
中国画的笔墨 , 并不是单纯的技法 , 而是一种境界 , 它具备独立的生命 , 所以任何成熟的笔墨 , 都可以让我们看到画家笔墨的传承渊源和学识的背景 , 以及个人的性格气质、襟怀情趣、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等 。没有成熟的笔墨 , 就谈不上气韵生动 , 再好的章法结构也无济于事 。由此看来 , 龚贤选择的道路 , 正是其山水画笔墨风格得以成熟的必由之路——向“黑龚”山水画笔墨风格的精进 。
“黑龚”山水画是用积墨法画成的 , 其画面丰厚华滋 , 繁密浓重 , 幽然雄浑 , 苍厚润泽 , 开始出现一种浑茫茫的天地浑然之气 。这个时期龚贤存世的山水画颇多 , 有《重山烟雨图》 , 《秋溪书屋图》 , 《秋拂高楼图》 。龚贤“黑龚”墨法的确立 , 是对水墨互化、明暗藏显的独到认识 , 体现了他对画面黑白明晦的敏感 。他的山水画由简到繁、由白到黑 , 从历历分明到浑沦神秘、深不可测 , 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而形成的 。龚贤在传统的黑白基础之上 , 提升了包含着一种变化丰富而神秘微妙的灰色层的黑与白 , 这种灰色是用墨的深浅和积染的次数决定的 , 比如龚贤画一块石头 , “上白下黑” , 石块下端经过多次积染 , 墨色浓黑 , 渐次往上积染的次数减少而渐白 , 黑与白之间形成了丰富的灰色领域 , 灰色便增加了敦实的体积感 , 更具有外光照耀下的真实光感 , 使石块看来有玉的温润、柔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