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服饰之:清代满族旗鞋

满族妇女的鞋称为“旗鞋” , 极富特色 。由于满族妇女从小骑马 , 从不裹脚 , 她们习惯穿这种鞋 , 尤其是贵族妇女 , 普遍穿这种鞋 , 所以称为“旗鞋” 。
清代花盆底鞋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 , 史称“高底鞋” , 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 。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 , 有的可达14-16厘米 , 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 , 在中间 , 三寸多高 , 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 , 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 , 俗称“粉底” 。旗鞋的面料为绸缎 , 上绣五彩图案 。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 , 一种上敞下敛 , 呈倒梯形花盆状 。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 , 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 。“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 , 又统称“高底鞋” 。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 , 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 。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 , 长可及地 。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 , 常常是鞋面破了 , 而鞋底仍完好无损 , 还可再用 。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老年妇女的旗鞋 , 多以平木为底 , 称“平底鞋” , 其前端着地处稍削 , 以便行走 。现在都已不穿了 。
随着年龄增长 , 鞋底高底也逐渐降低 , 一般老年或劳动妇女 , 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 。
关于花盆底鞋的起源:
一种说法认为 , 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 , 为防虫蛇叮咬 , 便在鞋底绑缚木块 , 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 , 发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 , 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 , 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 , 便学着白鹤的样子 , 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 , 终于取得了胜利 , 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 。
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 , 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 , 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 , 并世代相传 , 越做越精致美观 , 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
第一、认为满族妇女爱穿旗袍 , 置高底 , 可使旗袍不拖地 , 又不暴露双脚 。
第二、认为满族妇女 , 为了增其身高 , 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 。
第三、满族妇女上山劳动为防蚊叮 , 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 。故习惯在鞋底部附木块 , 后发展为花盆底鞋 。
【清朝服饰之:清代满族旗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