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帝灭佛:及时把中国从政教合一之路挽救过来

“温情脉脉”的教派与王权的斗争
自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我国北方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 。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在镇压汉人等各族劳动人民的同时,他们都极力利用佛教和道教,来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 。因此,佛、道二教在中国北部广泛地传播开来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末年,仅京城洛阳(今洛阳市东北12公里)就有寺院五百多座 。神龟元年(518年)时,“寺夺民居,三分且一” 。武泰元年,(528年)河阴之变,王公朝士多死,“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京邑第舍,略为寺矣 。”至东魏末年,略而计之,全境有寺三万有余,僧尼达二百万 。道教在北魏、东魏时也很受朝廷的重视,并有很大的发展,然而道观、道士之教远不及佛寺、僧尼 。
北齐时,首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20公里漳水上),也是佛教的中心 。据《历代三宝记》记载:城内有寺院四千所,僧尼共八万人 。全境寺院、僧尼之数不减东魏末年 。由于佛教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敬仰和提供各种优越条件,东魏、北齐时出现的许多名僧,如慧光,在东魏时任都统,北齐时为国统,是地论学派南派(邺都)的开创者,也是四分律宗的祖师 。慧文,是天台宗之祖 。慧可,他继承和发展菩提达摩的禅学思想,被尊为中国佛教最有影响的禅宗的第二祖师 。至隋唐,慧光、慧文、慧可的佛学思想,便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教派——华严宗、天台宗、禅宗 。
但是佛教、道教势力的扩张,不仅损害了政府的税收与徭役、兵役,也妨碍了世俗地主经济势力的扩展 。佛教“捐六亲,舍礼义”,以及佛、道的虚幻想说等,都成了儒生的攻击目标 。他们从维护中国正统文化的立场出发,极力攻击和贬低佛、道 。刘昼称“佛是疫胎之鬼 。”章仇子陁谓佛教是“胡妖乱华 。”樊逊又更进一步 。《北齐书·樊逊传》:天保五年(554年)文宣帝询问对佛教道教的意见时,逊答道:道教之“玉简金书,神经秘录,三尺九转之奇,绛雪玄霜之异,淮南成道,犬吠云中,子乔得仙,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说,海枣之谈,求之如系风,学之如捕影 。……末叶已来,大存佛教,写经西土,画像南宫 。昆池地黑,以为劫烧之灰;春秋夜明,谓是降神之日 。法王自在,变化无穷,置世界于微尘,纳须弥于黍米 。盖理本虚无,示诸方便 。……宁有改形易貌,有异生人,恣情放纵,还同俗物?”他称僧、尼、道为“左道怪民,亦何疑于沙汰 。”只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袒护,佛、道二教在北齐的发展才没有受到影响 。
在西魏、北周,佛教也很盛行 。宇文泰就信奉佛教 。他的继承人、北周的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信佛更加虔诚,故佛教在其境内长盛不衰 。道教也在这时迅速发展壮大 。其时“缁衣(指僧尼)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指道士)之徒,数过于正户 。”虽然佛教、道教都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但是,这么多的不向政府纳税服役而占有大量土地的僧、尼、道士,对于国小民寡的北周来说,实在是一个严重的损失 。寺院、道观地主不但在经济上与官府、世俗地主发生矛盾,而且思想上也与恪守儒家学说的土大夫发生矛盾,佛、道之间也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地位而发生冲突 。
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最重儒术,励精图治 。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 。据《广弘明集》卷七《叙列代王臣滞惑解》载言: 天和二年(567年)蜀郡公卫元嵩上书说:“国治不在浮图,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 。大周启运,远慕唐、虞之化,宜遗齐、梁之末法 。”他的意见深受周武帝的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