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时期人们就爱开派对:上下级通过派对建友谊

【周朝时期人们就爱开派对:上下级通过派对建友谊】导读:两千八百年多年前的周宣王时代,中国北方某处的山谷里,传来伐木的声音 。一阵接一阵的伐木声中,又传来啾啾、叽叽、喳喳的鸟鸣声 。鸟儿为什么鸣唱?因为它们从幽深的谷底迁到高高的乔木上,“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从这个自然界的迁移现象中,产生了我们常用的民居人事现象——“乔迁之喜” 。鸟儿搬家,关我们人类什么事?殊不知,中国文化历来讲究天人合一,对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先民中的文青们,都能往人事方面联系 。原来,小鸟飞上乔木,是要寻找同类,呼朋引伴,追求友谊,“求其友声” 。
在周朝文青的眼中,所有的自然现象都与人事有关 。诗人不禁感叹,小鸟啊小鸟,你们都知道要建立朋友圈,我们人类有什么理由不这么做呢?建立朋友圈有什么好处呢?可以让社会和和睦睦、平平安安,“终和且平” 。怎么建立朋友圈呢?举办一次小型派对吧 。于是,还是在一片伐木声中,某位文青把院子洒扫得干干净净,把竹子做的蝶儿碗摆得整整齐齐,赶紧把羊圈里那肥肥的羔羊拿出来待客,吩咐家里人把美酒里的酒糟过滤出来,把酒杯都给我倒满,满到泡沫从酒杯口溢出来 。当然,周朝没有啤酒,这里只是根据现代的情景对当时做的一个猜想 。
派对现场布置妥了,接下来该考虑请贵客嘉宾的事了?请谁呢?邀请名单出来,既有同姓的亲戚,“以速诸父”;也有异姓的亲戚,“以速诸舅” 。所谓速,就是请的意思,如果不好理解,可以结合成语“不速之客”来理解 。山谷里的伐木声还在持续,那斧头似乎也在敲击着主人的心窝,他有些急躁了,时不时地跑到门口去张望,可谓望穿秋水:我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怎么还不来呢?我斟好了美酒,烹好了佳肴,你们怎么还不来呢,“宁适不来,微我弗顾”,可别浪费我的一片殷勤 。
其实,不是客人不来,而是主人太心急 。主人的担心无疑是多余的,瞧瞧,一到时间,贵宾们都到齐了 。友谊天长地久,那就得多喝酒,家里的美酒喝完了,赶快去市场上买,“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既有伐木的声音,又有沽酒之处,我猜测这场派对发生在一个小山镇里 。派对的高潮来了,小伙伴们击起了鼓,虽然没法弄清楚西周时期派对上奏的是什么乐,跳的是什么舞,但字里行间对当时的气氛有生动的描写,只见主客们都已经忘形,随着鼓声疯狂起舞,“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
这是一次极其尽兴的派对,也是一次余味无穷的派对,酒喝够了,舞跳够了,但友谊还没有叙够 。于是大家约好,等哥和姐下次有空的时候再来,把盏言欢,“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为什么一次普通的酒会派对,要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记叙呢?这里面的历史信息量特别丰富 。这首诗作于周宣王时代,之前刚刚经历了一场危机,周宣王提倡以“友”的精神来化解当时的危机,主张从天子到群臣,乃至庶民百姓,都不能忘记旧朋友,同时要结识新朋友 。
当时的人认识到,友谊是让社会温暖的要素,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要素,“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 。社会各个群体,都要有真挚的友谊,才能成事 。而当时友谊的具体标准就是:“亲亲以睦友,友贤不弃,不遗故旧”,主张家族内部要和睦,朋友之间友谊深笃而持久,不要因为没有利用价值,转眼就不认人,所以要“不遗故旧” 。可见,当时要建立一个友爱型的社会 。
上下级之间通过派对建立友谊
之前讲的是平级友辈之间的感情,而上下级之间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友爱的朋友圈呢?有的,同样是在周宣王时代,为了培养上下级之间的友谊关系,老板和员工之间举行派对时,会唱起一首叫《鹿鸣》的歌 。关于这首《鹿鸣》,有大家熟悉的句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在周宣王时代,为了让君臣关系,也就是上下级关系,更加亲切自然,他们想到了开派对 。朱熹就是这么解释的,认为可以通过派对拉近上下级关系,“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