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谎言!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关系竟是这样的!( 五 )


这一点从对魏征任用的官职以及从贞观十年后就冷落魏征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不得不将魏征赶走编史去了,远离了朝堂,落得了耳根清净,眼不见不烦 。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去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才完稿 。其中魏征撰写了《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 。同年六月,魏徵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 。唐太宗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
令人瞠目结舌的后话
唐太宗之所以怨恨魏征,是因为魏征曾给太宗出了一个两难的选题:魏征请求太宗要让他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询问二者的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
这就是说:如果魏征因直谏而杀了他,魏征就做了忠臣,但君主就成了暴君;如果魏征因直谏身获美名,成为良臣,则君主成为明君 。魏征这一逻辑很可怕,他将自己置于不败之地,使唐太宗处于守势,太宗只有成全他的直谏,君臣二人才能双赢 。这使太宗骑虎难下欲罢不能,只能打掉牙咽进在肚子里,接受魏征的进谏 。
其实,唐太宗不会不明白魏征玩的这个智力游戏,或许正因为魏征自为得意的作法,才使得唐太宗从心底深处加深了对他的忿恨 。
魏征死后唐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在碑石上书丹,这绝对是千古难得一见的礼遇 。可是,后话让人瞠目结舌真不敢相信:太宗竟然亲自下令“推倒碑石,磨灭碑文”,摔碎了自己的“镜子” 。至于下旨解除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更不在话下,让魏公子的驸马梦成为泡影 。
据新唐书记载,魏征在生前越位荐相犯了李世民的大忌,魏征曾向唐太宗极力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二人均有宰相之材 。因魏征的推荐,杜正伦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也官至检校吏部尚书 。两人都因牵连到太子李承乾密谋反事件,一个被流放,一个下狱被杀 。魏征难辞荐人失当之责 。这是魏征死后受辱的根本原因 。因魏征生前举荐的人参与了太子承乾谋逆,唐太宗便怀疑魏征有营私结党的勾当 。后来又有人奏报,魏征写给皇帝的奏折都留有副本,交给了史官褚遂良以求录之国史,魏征一心想要留名青史,不管唐太宗会怎么想 。唐太宗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 。他认为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开始后悔给魏征的一些至高赏赐,便下旨解除婚约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 。这还不解气,下令对已入黄土的魏征进行“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推倒亲自为魏征书写的墓碑,亲自下手摔了自己的“镜子”,相当于给他“鞭尸”的惩罚 。
传诵千古的一段君臣佳话,竟上演了这样一幕最终的结局,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大跌眼镜 。
贞观十八年初,唐太宗东征高丽失利,感觉十分丢面子,又想起了魏征,后悔莫及地说:“如果魏征还在的话,决不会让我犯这个错误了 。”于是立刻重加赏赐,抚慰魏征家人,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 。并派人去祭奠魏征,将魏征的碑重新立好,重塑了自己的纳谏惜臣形象 。这正是皇家翻手云覆手雨,任意所为的嘴脸 。
魏征留下的千古之谜
细心琢磨《旧唐书·魏征传》,就会发现有个说不清楚的最大疑点:那就是魏征究竟得了什么病?魏征得病期间唐太宗所赐的究竟是什么药?魏征之死不明不白 。所有的史书晦莫能深,成了一个不解的“历史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