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谎言!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关系竟是这样的!( 四 )


魏征在生命垂危之际说出了:“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 。”这句话讲的是:寡妇不在意自己织布的进度和质量,而担忧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感动的唐太宗当即将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结为亲家 。不久,魏征病逝,时年六十四 。太宗罢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征画像悬挂于凌烟阁 。唐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在碑石上书丹,还停止上朝五日 。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 。
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 。魏征的妻子说“魏征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 。”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 。
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征灵车非常悲哀痛哭着说:“朕从他家中得到一份没来得及写完的文稿,其中讲道,‘天下事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宁,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 。对于各级官吏,有喜爱的也有厌恶的,一般厌恶的就只看见其缺点,喜爱的只看见其优点,因此对人的喜爱厌恶,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如果喜欢一个人并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并了解他的优点,那么,就能公正待人,公平处事,国家就能够兴盛了 。’朕看过后静心细想,我们在这方面恐怕免不了有过失 。应该把这些话写在朝版上,遇到这种情况时,请务必向朕进谏 。”
太宗还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现在魏征过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
太宗知道,魏征死后再也没他这样的忠臣了,自己的耳根子也终于安静了 。
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真实的关系
那么,这对令人赞叹传诵的“圣君良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是那种两肋插刀的彼此莫逆肝胆相照的关系吗?说出来将会令人大跌眼镜 。
魏征一向犯颜直谏,撞了南墙也不回,从不退让,使得唐太宗有时对他也有敬畏之心 。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但太宗还要忍下去 。
魏征虽说勇于直谏,但也一直不忘了给李世民戴高帽子:“是陛下圣明叫臣直言,臣所以才敢直言 。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直言,臣怎么敢敢犯龙鳞、触忌讳呢?”
贞观元年(627),魏征升任尚书左丞,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 。唐太宗立即派人调查此事 。经调查子虚乌有,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给魏征敲了敲警钟 。魏征确是不服,他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 。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 。”
唐太宗并不是真心喜欢和相信魏征 。他对魏征的许多谏言,表面上虽然接受了并且也这样做了,但一些时候并非发自心底 。这是李世民作为政治家的一种政治姿态,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皇权利益而不得不任用魏征,又不得不忍受魏征诸多一针见血不讲情面的进谏 。他以对魏征的宽容来树立自己的政治形象 。尽管他见解都是正确的,但是主子就是主子,臣子就是臣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挑战天子的威严,这是李世民积怨旷久而导致魏征死后受辱的深层原因 。
太宗对魏征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几次忿忿地说出“早晚有一天要将魏征杀头”、“我恨不得杀了这个乡巴佬”等话来,多次有过置魏征于死地的想法和杀机 。《资治通鉴》有这方面的记载 。如果不是魏征死在了侯君集案之前,结局还真是无法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