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广告历史变迁:章太炎是中国最早征婚者之一( 四 )


丁乃钧的征婚启事被看作改革开放的象征 , 新华社就此对外发了英文通稿;随后 , 路透社、朝日新闻、美联社、巴黎电台等外媒也陆续播发 , 报道把征婚启事上升到政治的高度 , 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
特别月老
中国古代也有征婚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中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相亲择偶的“主渠道” , 然而也不乏各种形式的征婚特例 。
“比武招亲”就是常常被人提到的一种 。据传 , 隋代大贵族窦毅为女招亲 , 在屏风上画两只孔雀 , 以射中双目为择婚条件 。李渊(即后来的唐高祖)飞箭两发 , 各中一目 , 得与窦女成婚 。
“彩球择偶”也被人们津津乐道 。说的是一些富贵人家 , 让未出嫁的女儿从楼上向楼下的应征者中抛去彩球 , 接到彩球者择为佳婿 , 尔后成婚 。
“赛文招亲”也有颇多形式 。作为其中的特例 , 著名戏曲《秦香莲》中 , 陈世美就是进京赶考名居榜首而被招为驸马的 , 只是因犯了“重婚”罪 , 才为包公所铡 。
一些偶然的机缘 , 也会成为“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红线 。据说唐开元年间 , 边关战事吃紧 , 唐玄宗令宫女们为边防将士缝制军衣 , 有个戍边战士于短袍中得到以下诗句:“沙场征战客 , 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 , 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 , 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 , 更结身后缘 。”皇帝知晓后从中撮合 , 让写诗的宫女嫁给了那个兵士 。
奇闻逸事
墓碑上的征婚启事
还有一些征婚者别出心裁 , 借助一些特殊媒介传情达意 。美国加州的安妮小姐 , 曾在大气球上写上“娶我吧”及联系的电话号码 , 任其在空中飘飞 , 备受瞩目 。
英国的一位女士竟在亡夫的墓碑上刻上一段征婚文字:“纪念约翰·弗得斯顿 , 死于1808年9月10日 , 也很为他的遗孀悲伤 , 极希望有情人去安慰她 。她很年轻 , 芳龄36岁 , 并具备一切好妻子的美德 , 她的地址在本地教堂街4号 。”
征婚广告也有不少恶作剧 。1825年 , 哈罗公学的一帮学生以“美丽、富有”的女士的名义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 , 收到了50位男士热情的回复 。于是这帮学生又刊登了一则广告 , 要求有意的男士在某天到一个德比巷剧院见面 , 要求男士站在后排 , 拿单片眼镜遮住右眼 。到了指定的那天 , 50个男人站在那里 , 相互看着对方的单片眼镜 , 渐渐明白他们被耍了 。
e时代
互联网上办婚礼
随着全球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在互联网上征婚交友已成平常事 。上世纪90年代 , 美国两位年轻人施格-格鲁斯基和桑德拉-韦德甚至通过互联网举办了一场相距25公里的婚礼 。
婚礼是通过三部联网终端机实现的:一部属新娘 , 一部属新郎 , 另一部属牧师 。施格身穿租借的小礼服,端坐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马利布的电脑前 , 男傧相站立一旁;在25公里外的帕利塞德施格一部电脑前 , 桑德拉身穿古老的平绒婚纱 , 身边由女傧相伴随;首先由威廉·伍德牧师在电脑屏幕上打出:“我们相聚于此……”开始仪式 。在一对新人打出:“我愿意”后 , 伍德牧师立即敲击电脑键盘:“现在我宣布你们为夫妇 , 你可亲吻新娘 。”桑德拉即时打出“Smooch , Smooch(意为搂抱亲吻)”字样 , 而施格则打出:“Kiss , Ki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