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

导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 。执政期间,他整顿吏治,倾心汉化,迁都洛阳,南征北战,对北魏和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拓跋宏的这首诗表明了其心怀远大志向,念念不忘南北统一大业 。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拓跋宏只活了三十三岁便离开了人世 。关于他的英年早逝,普遍认为他是得知皇后偷情,被活活气死的,其实不然 。笔者认为,拓跋宏是因为疾病加劳累而死 。
【揭秘: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拓跋宏究竟得了什么病?《魏书·高祖纪》中说他从“不豫”,到“疾甚”,最后“驾崩”,并没有说明病症;而在拓跋宏的御医徐謇及元澄、元勰等几位近臣的传记中,对拓跋宏的病症却有所透露 。《魏书·元澄传》称拓跋宏“疾患淹年,气力惙弊”,《魏书·元勰传》称拓跋宏“气力危惙”,《魏书·徐謇传》称拓跋宏“心容顿竭,气体羸瘠”,患的是“沉劳”和“笃瘵” 。在古汉语中,“惙”的意思是指气短促而微弱,即呼吸有障碍;“劳”同“痨”,即痨病;“瘵”也多指痨病 。综合分析,拓跋宏多年患有肺痨,而且病得不轻 。拓跋宏为何英年早逝?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 。
其一,拓跋氏皇族有早婚早育的传统 。拓跋宏之前的数代嫡祖,如景穆太子拓跋晃十三岁生文成帝拓跋濬,拓跋濬十五岁生献文帝拓跋弘,拓跋弘十四岁生孝文帝拓跋宏,皆在十多岁时便已生子,因年幼,精子质量不高,很容易造成后代遗传性先天不足 。同祖辈一样,拓跋宏也是早婚早育者,他十六岁生长子元恂,十七岁生次子元恪,而且在生元恪之前,还生有华阳公主、兰陵公主两个女儿,可见拓跋宏从十多岁时就开始涉猎后宫,宠幸女人了 。十多岁正处身体发育初期,这个时候过度行房事,很容易造成气血亏损,体弱多病 。
其二,早年经历,对拓跋宏身心影响很大 。拓跋宏三岁丧母(生母李氏依北魏宫廷“子贵母死”的祖制被赐死),十岁丧父(父亲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死),受过寒冬“单衣闭室,绝食三朝”的责罚,遭过“食中得虫秽物”的恐吓,挨过杖打“数十”的体罚,甚至因为太过“聪圣,……不利于冯氏”(《魏书·高祖纪》),险些被权欲极强、生性猜忌的冯太后废黜 。《黄帝内经》云:“忧伤肺,恐伤肾” 。亲生父母的痛苦死亡,在位前期的胆颤心惊,这一系列悲苦遭际,使拓跋宏的幼小心灵遭到严重打击和伤害,很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
其三,宠幸冯氏,使拓跋宏感染肺病 。早年,冯太后的两个内侄女入宫,其中一女冯氏,即后来给拓跋宏带绿帽子的冯皇后,“有姿媚,偏见爱幸” 。不久,冯氏因有病,被冯太后“遣还家为尼” 。冯氏得的不是一般病,而是可怕的“素疹” 。在古汉语中,“素疹”即“宿疢”,也就是热病,多指肺病 。这种病传染性极强,且极难痊愈,让人避之不及 。冯太后死后,拓跋宏打着冯氏“素疹痊除”的幌子接其回宫,“宠爱过初,……宫人稀复进见”(《魏书·后妃传》) 。拓跋宏身体本来就很差,在与冯氏亲密接触中,最终染上了肺病 。
其四,心力交瘁,使拓跋宏病情加重 。拓跋宏独掌大权后,励精图治,勤于政务,掀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改革浪潮 。特别是在迁都问题上,拓跋宏力排众议,软硬兼施,甚至不惜自编自演了一场冒雨“南征”闹剧,可谓殚精竭虑,耗费心智,以至于“及迁洛,……体小不平,……令(徐謇)处治” 。迁都后,拓跋宏不作停歇,御驾亲征,发动伐齐之战,恨不得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几次仓促出征,均无功而返 。急功近利,加之疲惫焦躁,使拓跋宏于太和二十二年(498)再次亲征时“其疾大渐”(《魏书·徐謇传》),幸亏徐謇救治才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