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广告历史变迁:章太炎是中国最早征婚者之一( 二 )


第一则征婚广告登出后就引起两种相反的回应, 一是在当年的7月27日《中外日报》转载了这则广告, 并加了一个标题《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 暗示出对此的赞成之意 。二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女权运动领袖林宗素女士见到这则广告后 , 给《中外日报》写信猛烈抨击此事 , 站在女性的立场上 , 重点指出这则广告中只提对女性要求的大男子主义思想 。
至于“南清志士”后来是否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 , 《大公报》没有再做后续报道 , 我们已无从得知 。
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也是征婚广告的积极实践者 。1902年(清光绪28年) , 他的原配夫人王氏染病去世 , 当时他34岁 。1903年 , 章太炎便在北京《顺天时报》上赫然刊登《征婚告白》寻觅续偶 。章太炎在《征婚告白》中 , 明确提出了他续娶的五条标准:女方是鄂籍(湖北)人;大家闺秀 , 性情开放;要通文墨 , 精诗赋;双方平等 , 互相平等;夫死可嫁 , 亦可离婚 。
章太炎的这一壮举 , 开创了中国近代文人公开征婚的先例 , 在当时无异于振聋发聩 , 充分反映出他痛恨封建礼教 , 提倡女权的战斗精神 。在晚清的遗老遗少眼中 , 章太炎的《征婚告白》是“越轨”行为 , 从而引起了许多人讥笑 。很多名门闺秀都望而却步没有应征的勇气 , 以致拖延了10年之久 , 直到1913年经友人介绍 , 太炎先生才结识了条件均合《征婚告白》的汤国梨女士 , 结为美满的伉俪 。
【征婚广告历史变迁:章太炎是中国最早征婚者之一】3.观念变迁、城市发达、媒体出现为征婚广告提供空间
从刊发第一则征婚广告到1936年 , 《大公报》共刊有72则这类广告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孙会先生曾对此做了专题研究 。
近代以降 , 国民积贫积弱的现状和西风东渐的冲击 , 导致以知识分子为首的国人开始对中国社会进行反思 。他们认为 , 正是与个人、社会关系都极为密切的婚姻家庭 , 形成了国民麻木、畏服的奴性人格, 阻碍了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 。传统的婚姻家庭一度被认为是中国落后挨打的“万恶之源” , 许多人认为 , 只有彻底摧毁传统家庭制度 , 才会有真正的社会进步可言 。
在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一次次的革命洗礼后 , 社会风气更为开化 , 以“尊重人格” , 强调民主、自由、平等、独立为核心思想的新观念形成对封建堡垒的一次次冲击 。反对包办、买卖和强迫性质的婚姻 , 主张婚姻自由成为新的家庭、婚姻理想 , 并首先在城市中被实践着 。
在1921年一次高校调查中 , 631名男生的404份答案中 , 认为结婚为“谋社会之进化和人类继续”者为184人、“谋个人幸福和家庭兴趣”者84人、“谋互助”者70人、“助理家庭”者23人 , 等等 , 明确表示“侍奉父母”者只有5人 。对女生调查也是类似的结果 。可见 , 新的婚姻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接受了 。
近代化的进程中, 城市发达和大众媒体出现 , 为征婚广告出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正是由于城市生活改变了人际交往狭隘、封闭的圈子, 开放、自由、更为广阔的交往活动也让人们大开眼界 。而大众媒体的出现使人们沟通、交流更方便、快捷 。据材料显示, 到20世纪初我国已有各类报刊上百种, 这为人们谋求自由话语权和公共舆论空间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 也为征婚广告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