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族的来源揭秘历史上东夷族出生于何地

东夷族来源:东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对东部部族的称呼 。随着商代的东夷与华夏的融合,东夷后来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 。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 。
夷的族称,今所见为当时确证的,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古籍记载则夏代的东方已有众多夷人的方国部落 。《后汉书·东夷传》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 。”这九种夷都见于古本《竹书纪年》关于夏朝与东方诸夷关系的记载 。实际上,“九”仅言其多,不必拘泥于九种 。《竹书纪年》所载,夏代还有淮夷、蓝夷;《尚书·禹贡》记载两河之间的冀州有鸟夷(一作岛夷,字形近似致误);青州在泰山以东至海有嵎夷、莱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与淮海之间扬州也有鸟夷(一作岛夷) 。《禹贡》成书于战国,或亦保存了夏代民族的名称 。
甲骨卜辞对于商朝东方与东南方的夷人,写作“”方和“”“”方 。前者像人侧立之形,释为“人方”,后二者均像人蹲踞之形,与夏人危坐不同,释为“尸方” 。甲骨文学界认为作为族称,两者都是夷的假借字 。然而有的学者认为“人方”指商东南方淮水流域靠海一带和山东半岛靠海一带;有的学者认为人方与尸方是同一称谓的不同写法,都是指商东方与东南方的诸夷 。郭沫若先生说:“尸方当即东夷也 。征尸方所至之地有淮河流域者,则殷代之尸方乃合山东之岛夷与淮夷而言 。”
【东夷族的来源揭秘历史上东夷族出生于何地】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 。在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都是周王朝的劲敌 。文献记载周对东方的战争,不同时期出现了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时期对东方劲敌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 。西周前后两三个世纪观念上的变化,造成了现在研究工作辨析的困难 。学术界对西周时期东夷、淮夷、南淮夷到底指哪些地区的部落与方国,有着不同的看法 。
据张懋镕《西周金文所见东夷、淮夷、南夷、南淮夷比较表》统计,西周早期仅见有“东夷”,周公、成王东征的对象金文中记载都概称为东夷,而《史记·周本纪》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鲁周公世家》说:“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 。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宁淮夷东土 。”周公,成王东征虽涉及淮夷,而主要是在山东省境,此为东夷起源的地区,也是夏、商时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 。金文为当时实录,西周早叶以东夷概称东方诸夷部落与方国,而淮夷包括即在其中 。
周公,成王东征以后,今山东省境内的东夷势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太公于齐,封周公子鲁以镇东方 。到西周中叶淮夷在淮河地区兴起,成为东夷中势力最强的一支 。据上引张懋镕的《比较表》第二栏,西周中期金文只见有淮夷,反而不见东夷的记录 。说明成康以后,周王朝与东方诸夷的关系,主要对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称东方诸夷部落与方国了 。文献记载多为后世追叙,关于周公、成王东征的记载,盖成于成康以后,所以依周中期的观念,反以淮夷概称东夷了 。
到了西周晚叶,夷王时期《禹鼎》复见淮夷与东夷并举,而淮夷居前;厉王时器《钟》又有南夷与东夷并见,而南夷居前 。周晚叶的南淮夷、东夷各指哪些地区的部落与方国,可在东夷与西周的关系中去辨析 。总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关于东夷的军事活动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区,然而其分布范围,都没有超出海岱与淮河流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