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被斩首的全过程:解密古代砍头文化

古代犯人被斩首时感受是如何?斩首是古代执行死刑的手段之一,就是杀头 。所谓枭首或弃市其实也都是斩首,只不过枭首指斩首后把人头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弃市指将囚犯在闹市处死 。从秦时起斩首正式列入法典 。隋代以后直至明、清的死刑执行方式主要是斩首,它的处罚程度比凌迟轻,而比绞刑重 。斩首,在各种死刑中艺术性算是比较低的,但是技术要求并不低!生手或外行根本不可能顺利的把头砍下来!曾有记载,一个刽子手连砍17刀犯人的头才被砍下来!
难断脖颈
斩首的行刑者——刽子手都是心狠手黑之辈,他们不仅要有杀人的胆量,而且要经过一定的技术训练 。人的脖颈虽然比较细,但因为其中有颈椎骨,所以不用力气就不能一下子砍断 。有的犯人孔武有力或身怀绝技,要砍掉他的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
《啸亭杂录》卷八所记的阿里玛是清初一名武将,在应该城任职横行不法,作恶多端,顺治皇帝想除掉他,就派遣一名勇力仅次他的武官巴图鲁占把他逮捕,押赶菜市口斩首 。囚车走到宣武门,阿里玛说:“死就死罢了,但我是满族人,不能让汉人看见我受刑,就在这城门里边把我杀了吧!”同时,他用脚勾住城门瓮洞,囚车竟不能前 。巴图鲁占同意了他的要求,下令在城门里边行刑 。在用刑时,阿里玛的脖颈就像铁铸似的,刀砍不动 。阿里玛告诉巴图鲁占说,先用刀割断脖筋,然后再砍 。巴图鲁占让刽子手照着办,才把阿里玛的头砍掉 。
【古代犯人被斩首的全过程:解密古代砍头文化】
惠康野叟《识余》卷四“说异”一节,记明朝有个陆晖的苏州人犯罪当斩,受刑时,刽子手挥刀砍去,却未能损伤他的皮肉,刀反而被砍折了 。这样连续砍折了三把刀,他的脖颈连一点儿血也不见,只有3个刀印 。监斩官大惊,问他是怎么回事,陆晖说:“我在入狱后就让家里人造了一尊观音像,虔诚祈求保佐 。现在你们杀不死我,这是观音菩萨的慈力吧 。”监斩官把这一情况如实呈报,有司奏明朝廷,赦免了陆晖的死罪 。这个陆晖,可能具有硬气功一类的绝技,观音菩萨保佑的话不过是假托之词 。
清代咸丰年间,有一次官军在福建沿海地区捕获海盗50余人,赶福州市北郊刑场斩首 。这些海盗多是有些功夫的,刽子手行刑时连砍数刀还不能砍下头来 。于是就另想办法,找来一条木匠用的大锯,两个人对拉,锯断囚犯的脖子,囚犯号叫,惨不忍闻 。
断头瞬间
被斩首时,在头与身体分离的刹那间,人的感觉如何?活着的人谁也没有亲身体验,只能凭想象来推测了 。对此,古代野史笔记有记述,有的小说也有所描写 。
《聊斋志异》卷二有《快刀》一篇,写明末时,官军捕获山东盗贼十余人,押赴市曹斩首 。其中一名士兵拿的那把刀非常锋利,盗贼中有一人认识这个士兵,就对他说:“听说你的刀最快,斩首时不会割第二次,请你用这把刀杀我 。”士兵同意了 。行刑时,士兵一刀砍去,那个盗贼的人头滚出数步之外,在地上旋转未定时,口中叫道:“好快刀!”
这是小说家言,当然不能当真 。因为人说活靠声带振动 。只有一颗人头根本无法发音 。但是,史籍中可以见到相似的事例 。明末抗清英雄瞿式耜被清朝杀害后,家属收尸,把他的头装在一个木匣子里,他的眼睛在睁着,家里的人对着他的头说:“公子平安无恙,你可以闭眼了 。”他仍然不闭眼,有人又说:“焦侯(即焦琏,曾被封为新兴侯)也平安无恙 。”这时,他的眼皮才合拢 。
人们都说:“瞿公的精灵未泯,死后还惦记着朝廷大事 。”但是瞿式耜被杀后大脑是怎么想的,可惜无法证实 。和瞿式耜同时的杨廷枢也被清兵俘获,临刑慷慨不屈,仰天长啸,连呼“大明”,头已落地,他口中又喊出一个“大”字,清晰可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