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太子疑案:到底真实的太子死于何人之手( 三 )


南明混乱的局势,使得对马士英早已不满的宁南侯左良玉,乘机大做文章,责问:“满朝文武大臣只知道逢迎君主,不顾大体,流贼李自成尚且能对太子礼遇,不敢加害,为何一家人反倒视为仇敌了呢?明明知道穷究下去无用,为什么非要辗转追问,加以株连,使得普天同怨呢?皇上听信少数人的言论,只与二三奸臣守天下,决无此道理 。”于是左良玉在发布了一通声讨宣言后,便以此为借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兵东下,声称是奉了太子的密诏带领队伍来救援的 。
大敌当前,南明小朝廷却因为太子真伪的争议导致内讧,事态愈发不可收拾 。

清军南下:
统帅多铎处死南京“太子”
正当南京纠缠于太子的真伪,闹得不可开交时,清军乘机大举南下,进逼南京,一时间形势危急 。五月初十,福王在太监与卫兵的簇拥下,从通济门逃出南京城,前往太平府避难 。次日,马士英仓皇逃离南京 。南明福王小朝廷至此土崩瓦解 。南京市民数百人冲进监狱,救出太子,拥至武英殿,群呼万岁,俨然又成立了一个小朝廷 。
只可惜五天之后,五月十五日,清军就进入南京城 。当时,清军的统帅豫王多铎问:“太子在何处?”降清的忻城伯赵之龙说:“太子是假的,真名叫王之明 。”多铎不以为然:“逃难之人,自然改姓易名,若说姓朱,早就被你们杀了 。”已降清的保国公朱国弼解释:“太子原也不承认,是马士英策划的 。”多铎笑道:“奸臣!奸臣!”当天晚上,赵之龙就带着太子来到多铎的军营,多铎离席迎接,要太子坐在自己的右侧,相去不过丈许 。
多铎命令已降清的刘良佐前往黄得功军营捉拿福王 。五月二十五日,刘良佐押解福王回到南京 。福王乘坐一顶无幔小轿,蒙着包头布,身穿蓝布衣,用油纸扇遮着脸,昔日弘光皇帝的威风已荡然无存 。路旁民众个个唾骂,甚至投掷瓦砾 。
多铎设宴招待刚擒获的福王,并将他的位置安排在太子之下 。席间,多铎屡屡责问朱由崧,为何妄称位?朱由崧被问得汗流浃背,一言不发 。
太子也发难:“皇伯亲自下令召我来,却不认,又改我姓名,对我用刑,难道是奸臣所为,皇伯还不知吗?”朱由崧支支吾吾,不敢出声,一直俯首到终席 。多铎对太子故作亲昵姿态,显然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目的是彻底孤立福王,分化和瓦解反清力量 。
据传说,几个月以后,多铎北上,将太子、福王都带走了,随后均被清廷处死 。至于太子真伪尚未定,但清朝还是将他处以极刑,致使太子一案更加难辨真伪 。
思宗死后的短短几个月中,北京、南京先后出现了两个太子,孰真孰伪,众说纷纭 。明史专家孟森认为北京出现的太子是真的,只是清朝站在改朝换代的立场,不愿承认前明的皇太子,以避免政权交替之际引起动荡与不安 。至于南京出现的太子是假的,但百姓痛恨弘光政权朱由崧,所以宁愿相信是真太子 。
陈寅恪先生认为,万历时代“争国本”时,东林人士支持太子常洛反对福王常洵(即朱由崧的父亲),所以在思宗死后,东林人士必然与福王朱由崧相抗衡 。马士英以为假,舆论越以为真,其间或多或少夹杂着“党争”色彩,是东林、复社人士故意与马士英唱对台戏 。这种说法为南京假太子案提供了一种解释思路,但毕竟缺乏实证,难以令人信服 。
难解之谜:崇祯太子出家为僧?
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使得崇祯皇太子案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京出现的太子与南京出现的太子不论孰真孰伪,都已经处死 。在这样的形势下,即便真太子在世,也不敢抛头露面 。因而民间还流传,崇祯太子在粤东嘉应阴那山灵光寺出家为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