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太子疑案:到底真实的太子死于何人之手( 二 )


对于这个“烫手的山芋”,清廷确实很为难,无论是杀是留都很麻烦 。若是留他,前明的忠臣义士就会打着他的旗号前赴后继反清;若是杀了他,清朝精心炮制出来的“为尔雪君父之仇”的幌子就会不攻自破 。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不愧是精明的政治家,十二月初十,他出来表态了:我自有安排,你们又何必苦苦相争?太子真伪都无妨,如果真是太子,当以礼相待,封为王爵;如果是假冒的,则严惩不贷 。然后宣布:太子继续押于监狱 。
结果,凡是争言太子为真的官员,如刑部主事钱凤览、御史赵开心等都处以死刑 。可见他所谓的“优以王爵”,只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幌子罢了,清廷绝不愿意真太子的出现与继续存在 。后来由于廷臣的一再请求,赵开心得以免于死刑,钱凤览斩首改为绞刑 。第二年四月初十,清朝公开榜示天下,断定太子是假的,同时却秘密将太子杀害于狱中 。
这件事情的始末,详细记载于明末遗老钱士馨编的《甲申传信录》,与《明史》中李自成封太子为宋王的情节有所出入 。当然这也只是关于崇祯皇太子传闻的一种说法,太子究竟死了没有,依然是个谜 。而且,稍后南京又出现了一个“太子” 。
大敌当前:
南明朝廷因“太子”真伪的争议导致内讧
清朝入主北京后,马士英拥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了南明小朝廷 。虽然福王政权自称是继承明朝的正统,但是对于崇祯太子,他们和清廷一样,也仍然认为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皇太子一出现,福王的地位势必会受到威胁,这当然是他们不愿见到的 。因而福王即帝位后,为安抚人心,口口声声称要恭迎大行皇帝梓宫及皇太子,但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没采取任何措施 。
不久,福王政权就传出皇太子、定王、永王都遇害的消息,并且在大学士马士英的一手策划下,将大行皇帝追谥号为烈皇帝、庙号为思宗,接着赶紧追谥太子为献愍,永王为悼、定王为哀,弄得有模有样,似乎太子真的亡了 。
然而当时的遗民并不相信皇太子真的已死,人们仍在期待太子有朝一日突然复出 。在这种背景下,关于皇太子的传说愈加变得扑朔迷离,较为流传的一种说法,大致如下 。
吴三桂从李自成手中夺走太子后,曾经晓谕臣民,不久即将奉太子入京即位 。但由于清朝不准吴三桂进京,他便在途中放了太子 。太子被人引导进入皇姑寺,然后与太监高起潜一起逃往天津,浮海南下,前往扬州 。
高起潜打听到南明并不欢迎太子,不知所措 。为了避免祸事缠身,欲加害太子 。他的侄子高梦箕(原任鸿胪寺少卿)认为不妥,于是便带着太子渡江,辗转来到苏州、杭州 。一路颠簸劳累,在元宵节观灯时,看到四处欢庆的场面,想着自己身在异乡 。不禁浩然长叹,不小心被路人发现 。高梦箕害怕此事会连累自己,立即赶往南京向马士英告密 。于是马士英派太监李继周前往迎接太子 。
顺治二年(1645)三月初一,皇太子被接回了南京,福王先派人把太子安置到兴善寺暂住,并派两名太监去见太子,以辨认真伪 。结果,两个太监一见太子,就抱头痛哭,见天寒地冻,太子衣裳单薄,便急忙脱下衣服给太子穿上 。福王得知后,大怒,说:“真假未辨,如何能这样?即使太子是真,让位与否,还要看我愿不愿意,这厮竟敢如此!”接着,福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死了两名太监,赐死李继周,企图杀人灭口,掩盖事实真相 。
然而南京城内的官员们听说太子已到,无不欢欣鼓舞,纷纷前来拜访,向太子递送名片的人络绎不绝 。当时,南京市民都传闻弘光朝廷欲绝先帝血脉 。他们对于马士英把持弘光朝廷非常不满,普遍加以抵制,马士英以为太子是假的,舆论越以为是真的 。因此,到最后,弘光政权虽然不承认太子的真实性,却也不敢加害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