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苏轼弟弟苏辙嫁女为何会嫁得倾家荡产?( 三 )


如此大量的财富流转 , 自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所以婚前财产的归属最后由国家正式出台了一个古代版“《婚姻法》司法解释” , 很早就确立了婚前财产公证的法律制度 。
嫁妆如此厚重 , 相比之下娶媳妇的彩礼自然逊色多了 , 范仲淹老先生有一条家规 , 可以很明确地说明这个问题 。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 , 曾任宰相这样的高官 , 自然积蓄不少 。范仲淹发家之后 , 一个人把整个家族全养了起来 , 家族里不管谁家办红白喜事 , 都是范仲淹出钱资助 。为了做到不偏不向 , 范仲淹定了一个规矩:凡是族里男孩娶亲 , 彩礼都要按20贯的标准去送;凡是族里女孩出嫁 , 嫁妆都要按30贯的标准去置 。很明显 , 给女孩办嫁妆要比给男孩送彩礼负担重 。
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来换算的话 , 范仲淹所说的1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4000元 , 20贯即8万元 , 30贯即12万元 。也就是说 , 在范仲淹的家族里 , 男孩娶亲需要送8万元的彩礼 , 女孩出嫁则要带12万元的嫁妆 。
可以说 , 嫁个女儿比娶个媳妇贵多了 , 如此反差巨大的性价比 , 更是给重男轻女的学说增添了市场 。
“佳婿”太金贵 , 一般人嫁不起
嫁女需要丰厚的嫁妆 , 娶媳妇者自然就有一夜暴富的机会 。
南宋淳熙年间 , 太学生黄左之登第后 , 做了汝阳王的女婿 , 便“得奁具五百万” , 顿时“花穷薄为富豪” 。
可见 , 在宋代想得到一个“佳婿” , 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在当时就连宋神宗的弟弟杨王赵颢 , 都因为女儿太多 , 又差不多都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 , 然而杨王赵颢毕竟私产有限 , 不得不向宋神宗伸手 , 提前预支一些俸禄 。
因此 , 南宋袁采在《袁氏世范》卷中说:“有生一女而种杉万根者 , 待女长则鬻杉以为嫁资 。”家里生了女儿如果不早种杉树作准备 , 等到女儿长成之时 , 不是债台高筑 , 就是嫁女失时 。这也是为何宋朝盛产“剩女”的原因之一 。当时可真是富了一群女婿 , 穷了一帮丈人 。
同样 , 婚前的财产对于女人来说至关重要 , 如果女方出嫁时 , 没有任何嫁妆 , 一般的家庭是不会答应迎娶的 。
在宋人刘府的笔下 , 曾记录了一个官员女儿王琼奴的故事 。她曾锦衣玉食 , 擅长刺绣且会作诗 , 十几岁时父亲被免职 , 返家途中父母双双过世 。琼奴的兄嫂掌握着大部分家产 , 因为没有嫁妆 , 未婚夫拒绝娶她 。最终 , 留在琼奴身边的一个老仆人说服她给一位富官做了妾 。刘府描写了琼奴此时的惨状 , 经常被富官的正室妻子殴打 。
在宋朝 , 为了界定婚前财产的归属 , 女方的父母会在女儿出嫁前 , 也就是双方订婚的时候 , 将嫁妆清单列好 , 上面一条条地写着“某物有多少” 。男女双方要把所有陪嫁的田、房、财产一个一个写清楚 , 然后双方共同签字 。万一以后夫妻离婚 , 这张纸上的所有东西女方都要带回娘家 , 一个都不能少 。这就是我国较早的婚前财产契约 , 也就是现在的婚前财产公证 。